肉都督 作品

第九四九章 未寫完的書,未拍好的dian


於東他們不認同文學將死,當然並非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當年他們還沒有賺到錢的時候,就是這樣想的。

等於東說完,其他人也都陸續發言。

當所有嘉賓都說完之後,交流會就進入了更為自由的互動環節。

一開始是主持人先問問題。

主持人拿出幾張卡片,笑著說道,“三天前,我們學校的官方賬號在深空部落上發佈了一條部落,用以徵集網友們的提問,最終篩選出三個比較受網友們關注的問題,我在這裡代表網友們向各位提出來。第一個問題,各位能否向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推薦幾本值得閱讀的作品?”

“哪些年齡段?”畢飛雨問道。

主持人笑眯眯地說道,“提問者並沒有說是那些年齡段,各位可以自己挑選年齡段推薦。”

畢飛雨點點頭,“那我先回答吧,最近我還是首推於東的新書《第九區》,我認為這部小說上了中學就可以看了,再小點還是不建議看,因為看也看不懂,當然,如果天賦異稟的話,小學也是可以看的。除了《第九區》之外,我再推薦大家看一部小說,書名叫《腳程》,作者是中國作家陳墨白,這部小說應該已經有英文版了,大家可以在書店裡面買到,如果書店買不到,也可以去亞馬遜網上找。”

聽到陳墨白這個名字,臺下觀眾都有些疑惑,因為這個名字非常陌生,之前壓根沒聽過。

他們沒聽過也正常,因為陳墨白是金陵藝術學院國際寫作中心第一屆寫作班的學生,《腳程》是陳墨白的長篇處女作。

不得不說,陳墨白是個非常有寫作天賦的人,跟他同一批的寫作班學生很多底子都比他要好,但是陳墨白的《腳程》一出來就受到各方高度的評價。

《腳程》跟於東的離潮一樣,寫的是陶湖村的故事,不過陳墨白劍走偏鋒,整部小說的視角都被固定在陶湖村到山下的這段路上。

書中的所有故事,全部都發生在這段路中,人們對陶湖村的瞭解也全部來自於這段路上發生的故事。故事有些零散,不過主線是村民張上喜想要給陶湖村修一條通完山下的路,故事也都是圍繞這個主線來的。

小說的第一句讓人印象很深。

“從張上喜家到山下劉鐵匠家門口,總共兩萬三千五百四十三步,張上喜用自己的兩條腿量過。”

張上喜一開始的想法就很大膽,他想要給村裡修一條通完山下的水泥路,能並排跑兩輛小汽車的那種,不過很快就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決定退而求其次,不要水泥路了,只修一個石子路。

但即便是石子路對張上喜來說,都是沒辦法做到的,發現做不到之後,他又降低了自己要求,只要將小路邊上的草給剷掉,平出一條寬敞的土路就行。

張上喜修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在路邊插上牌子,每個牌子上寫上數字,而這些數字就代表從牌子到他家的步數。

《腳程》這部小說,前半部分看起來挺勵志的,讀者很容易就想到後面張上喜會歷經千辛萬苦修一條路出來,然後陶湖村靠著這條路走出大山。

又或者,村民被張上喜的堅持所感動,紛紛拿起鐵鍬跟著張上喜一起去修路,最終眾志成城,把路給修出來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樸實以及團結。

但小說的結局跟讀者們想的完全不一樣,根本沒有人來幫張上喜的忙,而張上喜自己其實也沒辦法堅持,畢竟他平時也有農活要幹,而且天氣也不穩,三不五時地下場雨,就能把剛剛弄出來的路給毀了,他剷草的速度根本就跟不上長草的速度。

好些年之後,張上喜的路都沒有修好,一開始大家沒事還聊這個事情,後來村民甚至都懶得議論了。

不過這些年下來,張上喜立的那些腳程牌子卻漸漸被村民們接受。

之前從村裡到山下,這麼長一段路,很少有能做標識的地方,大家都用某棵樹,某個窪蕩來表述,有了腳程牌子之後表述起來就容易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