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點慈善家 作品

536 行政區啟動(第3頁)

  這些樓的高度都不高,在40到60米之間,頂部整體造型還佔了兩、三層樓高,寬度也只有四十米還差點,

  公務建築群外面是環形廣場,寬度達到110米。

  廣場外緣的半徑已經有255米,周長過了1600米,整體接近十四萬平米,站上幾萬人都有空餘。

  不過這個空間並不是閱兵用的,閱兵廣場在整個行政區外面,內部廣場主要用作避難安置,平時給行政人員騎自行車用。

  廣場往外,才是外立面建築群。

  外立面看起來是單一建築,實際結構則是分體的,主要還是和“水面建築”這個課題有關,要靠著巨構樹的活體修復才能看起來像一個整體。

  外立面建築群整體是一朵濺起的水花,外立面有一定曲度,這個高度達到兩百米的曲面需要一些斜拉結構來維持穩定,也使得內部部分區域結構較為異常,空間利用率有所下降。

  它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類型。

  對外的包括各種民事對接機構,警察總局、高法、市政、教育總署等都有。

  對內的則是包括首都駐軍在內的各種非民事對接機構。

  這兩種類型之間,和三十米高度以上的外立面是城防結構,也就是說行政區本身就是個面積0.3平方公里的要塞,還高得離譜。

  200米高度,哪怕非居住層有五米高,也有幾十層,甚至可以把現役所有軍隊都塞進去……當然裝備進不去人進去也沒用。

  小半天時間,巨構已經把線圖拉到一百米,這些纖細的結構雖然有一些連著中心結構的植物拉索,上方搖擺還是挺大的。這種情況持續不了太久,接下來就是含金屬細胞的結構體,等結構體長好再補完上半截。

  等結構體生長完,後面按部就班的完善水下部分、填充地面,真正要把建築群長出來,就算資源夠,也得兩三個月。

  還是體量太大,到後面會碰觸到每秒營養輸送瓶頸,沒辦法瞬間生成。

  雖然比較奇蹟,但還是不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