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玄素李三辛 作品

第二章 去金陵

眾多火器中,火銃無疑是最為常見且最為實用的火器,在火銃的發展方向上,東方和西方並不一致。

  得益於海貿的興盛,東西方的交流密切,東大陸的火器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大陸的影響,比如擊針火銃便是由西大陸發明,後來傳到了東大陸。

  待到後來,雙方對於火器的理解出現了明顯的分歧,西大陸更看重火銃本身,而東大陸則認為發射的彈丸才是關鍵。

  於是雙方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西大陸的火器逐漸有放棄彈丸的趨勢,東大陸的火器則不斷在彈丸上下功夫,將火銃視作將彈丸發射出去的工具。

  正因如此,東大陸很快便從彈藥分離的鉛彈過渡到了一體式的紙殼定裝彈,又從紙殼定裝彈發展到了金屬彈殼的定裝彈,同時開始在彈殼上繪製各種符籙,甚至部分彈丸本身就是符籙。

  這也與道門的符籙理念有關,最上等的符籙並不拘泥於符紙的形式,而是會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比如陣法就是放大了無數倍的符籙,而頂尖的符籙甚至會產生靈性,就如活物一般,甚至還能在人體內植入符種。道門對於彈丸的理念正是延續了自身的符籙理念。

  故而“神龍手銃”也好,“青鳥手銃”也罷,它們的主要威力並非來自於手銃本身,而是來自於彈丸。甚至“神龍手銃”本就是為了更好適配“龍睛”系列才被研發製作出來的。缺陷則是因為“龍睛”系列的威力太大,只能一發裝填,而無法做到連發。

  西方的術士並沒有“符籙”的概念,自然也不會將彈丸視作必不可少之物,反而是不斷嘗試取消彈丸的存在,並且卓有成效。

  比如有些頂尖的西方手銃就會直接射出沒有實體的火焰或者飛彈,也許威力上比起以實體承載符籙的彈丸要弱上許多,但可以數量來彌補質量。

  王報嶽手中的火銃並非不需要彈丸的頂尖手銃,卻可以連續發射,雖然威力不如裝填“龍睛乙二”的“神龍手銃”,但省去了裝彈的時間,在與人短兵相接的時候,反而更佔優勢。

  齊玄素面對王報嶽手中的手銃,已經來不及躲閃,乾脆縱身撲上。

  一聲銃響。

  火光閃爍。

  齊玄素的胸口位置爆開一簇血花,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齊玄素的前衝之勢,而且在前衝的同時,齊玄素手中多出了一把短劍。

  因為齊玄素此時是一身寬袍大袖的士紳打扮,長袖甚至可以蓋住手掌,所以袖子裡完全可以藏下一把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