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五章 鄴城締約定,膠東收殘局5


                 同一時間,鄴城內城的城門樓之中,袁紹突然下令…

  “諸君,援軍今夜必至,是故夏侯兄弟必將不顧一切猛攻內城,我等僅需堅持至子時,則鄴城之圍自解!”

  說著,袁紹看向魏郡本地人審配。

  “正南,陰安縣之援軍何時可至?”

  審配正是魏郡陰安縣人,而且其家族在陰安縣、乃至魏郡都實力雄厚,審配的家族,實力雄厚到“可以藏匿罪人,為逋逃主”,也就是如同《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大官人一般。

  更何況,同時代的孔融孔北海,曾稱審配為“盡忠之臣”。

  綜上所述,實力雄厚、對袁紹忠心耿耿的審配,頗受袁紹重用。

  (審)配字正南,魏郡人。袁紹領冀州,委以腹心之任,以為治中、別駕,並總幕府。

  摘自《先賢行狀》

  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

  摘自狗賊王沈《魏書》

  孔融謂(荀)彧曰:“(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逄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

  摘自《魏書之荀彧傳》

  陰安縣,大抵是在漢末之時位於黃河北岸(漢末黃河河道比如今靠北約六七十公里)的濮陽市清豐縣西北部。其地距鄴城不足二百里。

  審配笑著向袁紹作揖。

  “明公儘管放心,某之信使已還報稱,陰安縣某家之援軍約三萬餘騎兵,至遲亥時初(晚上九點過)可至。”

  這就是冀州士族豪強的底蘊。

  為了緊急馳援鄴城,他們輕輕鬆鬆便可調遣三五萬部曲,而且還是騎兵。

  注意:在漢末,冀州是不產馬的。

  而這,還只是審配一家的實力。

  歷史上曹操在圍攻鄴城時,即便如當年圍攻下邳城時一般使用水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又是勸降又是利誘,也未能攻破鄴城。

  若非袁尚主動給曹操送人頭、導致鄴城軍心盡喪,在審配主持防守之下,鄴城恐怕仍可堅持到當年年底。

  堅守鄴城的冀州豪族之實力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誠如田餘慶先生所言,三袁根本不是輸給了曹操,而是敗於內訌。

  綜上所述,熟知歷史的趙旻,在積蓄到足以碾壓河北的實力之前,是決不會輕易使自己陷入河北這個戰爭泥潭之中的。

  儘管苟哥趙旻已經得到曹老闆幾乎所有的遺產,但他的起點,相比於逐鹿長達十餘年的袁紹而言,還是太低了。

  然而,無論袁紹還是審配,他們的缺點也同樣明顯。

  或者可以說,這一點,正是袁紹與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分歧所在。

  那就是:

  出身於家中四代任國家級領導人(也就是三公)之名門世家的袁紹,其生活不但奢靡,且重士族而輕黎庶。

  簡言之,袁紹的統治基礎與劉秀一樣,都是士族豪強。

  袁紹在河北的統治便是例子:冀州的平民百姓過得相當糟糕。

  史書記載的“袁紹在冀州寬仁得眾”,說的主要是當地士族豪強的擁戴,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擁護。

  而曹操出身寒門,也就是除了錢賊多之外啥都沒有的閹宦家庭。

  其人風格務實、生活節儉,相比袁紹而言,更加重視黎庶。

  因此,袁紹麾下多貪腐,而曹操麾下…咳咳…除曹洪等鉅貪之外,大多相對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