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一百九十二章 善韜光養晦,圖一鳴驚人1…


                 “儁乂不必考慮兵力問題,我之本意為:若我軍攻其不備,黎陽可否一夜之間被我軍所破!”

  張郃果斷搖頭。

  “主公,黎陽城依山環水、城防堅固易守難攻,絕無此可能!”

  趙旻對堅持己見的張郃有些無奈。

  “儁乂,城池再如何堅固,終究為死物,你只需回答:我軍若最終成功攻入城門,黎陽是否可破?”

  這兩年成長速度驚人的張郃,終於聽懂了趙旻所隱含的意思。

  趙旻的潛臺詞是:

  黎陽城守將乃何人?我軍若猝然破城,其守將臨敵應變之能力如何?我軍敗其守將之概率幾何?

  前文提過,不管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熱武器時代,打仗從來都不是數字遊戲。

  只要不是心中存有至高信仰、寧死不退半步的人民軍隊,在陷入困局的情況之下,士氣必然會變得低落,這與人數多寡無關。

  越是在這種逆風之時,就越是能體現出主將的作用。

  主將若能通過調兵遣將、排兵佈陣扭轉不利局勢,那麼士氣尚可挽回,或許仍存最終獲勝之機會。

  反之,若主將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算己方兵卒數量再多、單兵作戰能力再強…

  亦無甚卵用。

  綜上所述,趙旻實際上是在問張郃:駐守黎陽城的主將是誰?其人能力如何?

  於是張郃不假思索道:“主公,鎮守黎陽城者有二,乃袁本初麾下威虜將軍蔣義渠、裨將軍眭元進也。”

  實際上,蔣義渠一直駐守黎陽城。

  官渡之戰後,接應袁紹之人,便是時任袁紹後軍總管將軍的蔣義渠。

  河北豪強眭元進在官渡之戰時尚為步兵校尉。

  但在河北四庭柱或降、或亡、或逃後,隨著淳于瓊被袁紹提拔為偏將軍,水漲船高之下,眭元進遂被袁紹提拔為裨將軍。

  無論偏將軍、裨將軍還是威虜將軍,按照漢制都是兩千石、銀印青綬、並非常置、只在戰時臨時任命之職。

  都怪始作俑者董卓老賊,其人把將軍號給玩壞了。

  袁紹麾下,如今實則並不缺武將,只缺良將。

  淳于瓊、韓定、蔣奇、何茂、趙叡、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這八人,本該死於官渡之戰,卻因趙旻而一直活到現在。

  若非關羽臨陣斬殺袁紹麾下數員大將,袁紹此時的武將數量,恐怕猶在衛府之上。

  當然了,不要看武將的水平和質量。

  張郃未逃之前,其人猶可挑起袁紹大將軍幕府的軍事大梁,而如今…

  呵呵噠!

  張郃逃到許都之後,蔣義渠儼然已是袁紹麾下武將的天花板。

  以蔣義渠未在《三國志》、《後漢書》立傳的水平來看,袁紹如今的武將水準…

  委實讓人捉急。

  但話說回來,河北士人中,如沮授、審配這兩名大部曲帥,都可謂兼資文武,因此趙旻決不能小覷袁紹的軍事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蔣義渠、韓定、蔣奇、何茂、趙叡、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這八將,與張郃一樣,都是河北豪強。

  當然了,以上皆非重點。

  重點是:袁紹令蔣義渠、眭元進鎮守黎陽城。

  於是乎,趙旻放下心來。

  恰於此時,夏侯惇兄弟、曹仁這三人的聲音在書房外響起。

  “不知主公因何事喚某等前來?”

  因為趙旻向死敵袁紹示弱之故,夏侯氏及曹氏對趙旻頗有些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