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一百二十章 襄陽收虎臣,益州定乾坤8


                 陳群苦笑著向趙旻作揖。

  “主公,且不提巴東郡而今大亂方定、民心不穩,僅車馬行一事,某等便須有大量人力。請主公明鑑。”

  趙旻心領神會。

  陳群的意思是:南郡終究不是趙旻的地盤。

  不同於毗鄰南陽郡、甚至是宛城的襄陽城,秭歸位於巴東、漢中、南郡的三郡交匯處,趙旻若想在彼處建車馬行,要從何處去尋信得過之人?

  注意:衛府車馬行,是由趙旻提供薪俸、兼備細作職能的衛府下屬機構,相當於朝廷的衙署。

  但明顯有別於皇城司、錦衣衛、東西內廠、粘杆處等等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車馬行就是車馬行。

  顧名思義,車馬行就是送貨運貨、提供車馬乃至搬運工租賃的地方。

  其主營業務只有接貨、送貨、租賃車馬及搬運工、記貨運量以監督工坊並與其結算。

  至於體察民情、打探情報,那只是車馬行上下人等順便之所為,絕非主業。

  而且,車馬行所打探的情報,僅限於吏治、民情、民生等方面,也就是刺探輿情。

  不要小看這些小事兒,不管古往今來,還是世界各地,許多大秘密,往往夾雜、隱藏於這些輿情之中。

  所以,車馬行與後來曹魏、孫吳君主偷摸設立、從事特務行動的“校事”,有根本區別。

  所謂校事…

  校事一職,是曹操最早發明,用來監察百官。

  隨後“校事”被孫權照搬。

  秦代有御史臺,兩漢又加設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一起負責“糾察檢舉”。

  但隨著相關規則的完善化、制度化,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便不能再被君主隨心所欲地驅使。

  所以,三國君主認為,其有必要成立“新的特務機構”,使之完全聽命於統治者。

  校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校事”全稱是“中書典校事郎”。

  翻譯得通順一些,就是“典校事中書郎”,亦即“掌管特務工作的中書郎”。

  言及此事,便不得不說一下“宦者”,也就是“宦皇帝者”,通常被稱為“宦官”。

  中書、秘書、尚書在最初時皆是君主身邊掌管文書的貼身小吏,屬於“宦皇帝者”之列。

  中書郎即位於此列。

  這些皇帝身邊的筆桿子,也往往會發展成新的權力機構。

  東漢的尚書令,已經取代司徒成為實際的宰相,尚書檯則成為權力中樞;

  至魏晉時,因尚書檯權力過重,“總領綱紀,無所不統”,權勢甚至過於昔日三公,因此曹丕、曹叡強化秘書監(即中書監)、中書令之權以削弱尚書。

  但話說回來,中書令同樣是皇帝的筆桿子。

  到明朝的“翰林入閣”、以及清朝的“軍機處”,則是該制度發展的頂峰。

  一言蔽之。

  因為“中書郎”並非高官,因此特別方便君主驅使;

  “典校事”又賦予其“糾察彈劾”的職能,故中書典校事郎(校事)便成了三國君主加強自己統治的有力武器…

  這一點,也符合特務的核心特徵,校事可以算是皇城司的老祖宗。

  趙旻前世身為大內保鏢頭子,實則同時也是特務頭子…校事其實是趙旻前輩同行。

  所以,趙旻對車馬行的規劃、設定很科學。

  介紹完畢車馬行職能、三國的特務機構,咱們言歸正傳。

  完全領會了陳群精神的趙旻,對陳群之言啞然失笑。

  陳群不懂特務,趙旻這個特務頭子還能不懂?

  “長文多慮也。長文在襄陽城可有住所?”

  趙旻的意思是…

  我趙老師要開課了。

  這次換成陳群心領神會。

  於是乎,趙旻將三部衛府鐵騎交給趙虎,令其人擇郊外良地紮營後,便帶著趙旭、荀攸二人,隨陳群來到了陳群位於工坊旁邊的獨院之中。

  由趙旭把守門戶,三人坐定之後,趙旻為陳群詳細講解了一番特務吸收成員的模式、運作機制…此類內容易被河蟹,故而此處不再贅述。

  諸君如有興趣,可看一看戴笠(沒錯,就是戴雨農)的《政治偵探》,拋開其中的詭譎不提,這本書全是乾貨。

  趙老師的課有一個特點:乾貨極多!

  因此,荀攸、陳群,甚至看守門戶的趙旭,都大感聽君一席話,白讀十年書…啊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