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九十五章 浩氣永不朽,激盪十三州9


                 他們所說之張公,便是趙旻的老丈人張裕,而周仲直則是張裕的好友、另一名星相師周群。

  周群還有另外一重身份:

  其父周舒是巴蜀大儒,周舒之師楊厚,更是享譽巴蜀的名儒。因家學淵源,周群是巴蜀頗負盛名之士。

  周群是張裕的多年好友。

  所以…

  不怪趙旻如此幽怨,劉曄既然有張裕的書信,為何不早點兒拿出來?

  益州為何生亂?

  不就是因為趙旻沒聽張裕勸、先來了涼州沒去益州嘛!

  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趙旻一把接過張裕的書信,迫不及待地將其打開匆匆一覽。

  然後…

  趙旻長長鬆了口氣。

  “張公果為高人也!”

  見荀攸、劉曄二人滿臉好奇,趙旻在遭受無數壞消息打擊後,終於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

  “張公已算準我徑直趕赴涼州之事,故而在子山行動之後,張公便請周仲直出面召集巴蜀士人商議此事,強調趙韙的確心懷不軌,故子山不得不除之,而非因我授意清除異己。

  近日來,張公、周仲直二人屢屢召集巴蜀士人共商合力興建工坊之事,且張公已要求我儘速遣商賈赴巴蜀大量購置蜀錦、以安巴蜀士人之心。”

  荀攸和劉曄當然不會問:趙旻購置蜀錦,與安巴蜀士人之心有何關聯…

  趙旻萬里迢迢遠征西域,難道只是為了擴大皇漢版圖?只是為了增加涼州的戰略縱深?還是隻是為了保障絲綢之路暢通?

  呵呵。

  自古至今,不管是世界何地何國,打仗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

  搞錢!

  當然了,為了維護大一統、為了民族大義而發起的義戰除外。

  那是為了理想和道義,為了心中的道德,絕對與物質層面無關。

  反正苟哥發起的戰爭中,沒有這種義戰。

  雖然苟哥始終高舉“尊奉漢室、一統天下”這一堂皇大氣的旗幟,但苟哥的目的始終很單純,就是一個字:搞錢。

  苟哥遠征西域當然更是為了搞錢。

  所以,要安巴蜀士人之心實則不難…

  方法就一個字:送錢。

  然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巴蜀士人都是尊崇儒家思想的士大夫,趙旻怎麼送錢?

  答案很簡單。

  在巴蜀之地,蜀錦有發達而完善的產業鏈,士人家中僕客、甚至奴客眾多,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養蠶繅絲、織錦刺繡。

  所謂“錦”,指的是用三色蠶絲織成、其上有花紋的織物。

  而巴蜀之所以富庶,是因為蜀錦不但是優質商品,更是這時代堪比金銀的優質硬通貨。

  在漢末,董卓掌權之後,毀壞銅人,改鑄劣幣,最終導致“貨輕物貴、錢貨不行”。

  最終離譜到什麼程度呢?

  一斛糧食(約摺合如今的27.5市斤)乃至於數十萬錢。

  幾十萬買二十七八斤糧…可見漢末的貨幣信用體系崩潰得有嚴重!

  (董卓)椎破銅人、鍾外,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毫)無輪郭(廓),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

  摘自《魏書之董卓傳》

  自初平元年(西曆190),流通兩漢數百年的五銖錢遂廢。

  取而代之者,是糧帛,即糧食和絹帛。

  其中帛,即金銀細軟中的細軟,直至明清,帛也依然是硬通貨。

  這種以“糧帛”為貨幣的制度,在後世被稱作“本色”,帛又稱為“本色銀”。

  與之相對,金銀等貴金屬稱作“折色銀”。

  絹帛有多流行呢?

  護軍總統諸將,任主武官選舉,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故蔣濟為護軍時,有謠言“欲求牙門,當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