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一百一十章 農閒發明忙,偷聞佳人香2


  趙旻在前一日日落時,已將首批糧草、輜重為兩路大軍備齊。

  因此,大軍誓師之後,便在燦爛的啟明星照耀之下,在蹄聲隆隆中,踏上了征程。

  趙旻立於高臺,蹙眉目送大軍遠去,終是放不下心。

  他來到這個時代後,未親自率軍參與大型戰役還是首次。

  尤其是,這一戰對攻略涼州至關重要。

  於是,心中不安的趙旻,便徑自去了荀彧府上。

  在荀彧的書房坐定後,荀彧撫須問道:“公達是否隨軍?”

  趙旻頷首:“大人,公達先生已隨前將軍赴安邑。”

  荀彧笑了:“既如此,阿旻便無需憂慮。公達之智,猶在某之上也。”

  趙旻不放心,所以將荀攸、劉曄都派了出去。

  荀攸隨顏良軍,劉曄則隨趙雲、徐晃軍。

  在董昭、魯肅需要總攬衛府全局的情況下,這二人已是趙旻最頂級的謀士。

  荀攸自不必贅言,劉曄在得以盡展所能的情況下,已多次自我證明,其人能力不在荀攸之下。

  然而,如此英才,曹操卻不敢重用。

  但無論如何,趙旻也算彌補了歷史上劉曄懷才不遇的遺憾。

  言歸正傳。

  荀彧顯然心情不錯。

  其人取出幾卷簡冊,興致勃勃道:“阿旻,昨日某已向諸郡下達政令,首批肥已陸續運至穎川、陳留諸縣。

  若此試驗可成,某等便再無乏糧之憂矣,漢室亦當興焉!”

  中原諸郡因初平、興平年間西涼李傕、郭汜二人大肆劫掠,以至於人口銳減。

  甚至洛陽、長安這等名都,都百里無雞鳴。

  歷史上漢末學者仲長統說“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其人又說“此則又甚於亡新之時也”。

  也就是說,漢末亂世比新朝之亂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此時,年方弱冠的仲長統還在青、徐、冀三州四處遊學,情況與諸葛亮相似,還未成長為大學者。

  仲長統的仲長是複姓,其人單名統,字公理,兗州山陽人,在《後漢書》有傳,在《三國志》無傳。

  不熟悉三國曆史者,還真不知此君何許人也。

  言歸正傳。

  因為此時中原人口不及河北,中原經濟又遠未徹底復甦,所以趙旻此時的經濟基礎,與袁紹相去甚遠。

  所以,對這等出兵五萬人的大戰,趙旻才會擔心不已。

  他不是袁紹,委實耗不起。

  所以,見荀彧信心滿滿,趙旻便苦笑著搖起頭。

  “大人,即便此事可成,漢室一時之間亦難以復興。而今之戶口,較熹平年間相去甚遠,乃至十僅存一也。”

  熹平年間,是西曆172-178年,彼時是東漢的黃昏期。

  彼時東漢恰如黃昏時的落日,在短暫輝煌後,迎來了漫漫長夜。

  彼時東漢可統計人口有近五千萬,加上士族豪強瞞報之奴客、部曲,實際人口可達六千餘萬。

  而如今,趙旻佔據的兗、徐、豫、司隸及南陽、九江…

  趙旻在尚書檯看過戶口統計,在安置流民後,僅有五十餘萬戶,不足三百萬口。

  即便加上瞞報之人口,也絕對超不過四百萬。

  而且,這是中原腹心之地。

  河北四州之地,趙旻大概瞭解過,實際人口有近六百萬。

  益州、揚州加上交州,即便算上山越人和南蠻人,人口也絕對超不過三百萬。

  換言之,此時天下人口,已比二十年前減少了八成有餘。

  如此人口…何談復興?

  聽罷趙旻講述,荀彧原本不錯的心情,此刻已蕩然無存。

  趙旻嘆道:“大人,以是故,旻對此番遠征放心不下。”

  荀彧寬慰道:“阿旻不必過慮。”

  隨即,荀彧轉移話題:“阿旻,某有一問。此戰若勝,阿旻欲何以處置左賢王部族?”

  趙旻對此胸有成竹:“大人,旻當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衛府;豪右若盡,乃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

  又因大軍出征,分請以為勇力。吏兵已去之後,稍移其家,送長安、洛陽,如此,此二都可興也。”

  “稍”的意思,是漸漸。

  趙旻的意思是說,先將左賢王帳下大臣舉薦到衛府,那些人都有各自部曲,這是去其枝葉;

  隨後,趙旻再將壯丁徵為義從,也就是職業兵,這是去其主要枝幹。

  最後,趙旻將匈奴人都強制遷至長安、洛陽,編戶為漢民,徹底將其眾漢化,將大樹連根拔起。

  首發&:塔>-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