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顏良 作品

第一百八十五章 皆驚心,至東郡1


  隨著“嗖嗖嗖”、“咚咚咚”之音連續發出,數十條鉤索準確地鉤住了延津大寨的轅門。

  張遼用力拽住鉤索,再次大喝:“調轉馬頭,隨我衝!”

  在數十匹涼州戰馬前衝之下,“喀喇喇”聲後,“轟”一聲巨響,此處大寨碩大的轅門便被拽倒。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張遼丟下鉤索,摘下長槍,高喝道:“壯士們,隨我衝!”

  就在碩大笨重的轅門被拽倒之時,延津大寨四周驟然亮起無數火把,兵卒呼喝之聲響徹夜空。

  隨後,由近及遠,黃土道中,點點火光連綿不絕,形成一條火龍。

  張遼覷準延津大寨正中,率壯士疾馳而去。

  延津連綿數里的大寨內,頓時人慌馬亂,沸反盈天。

  高覽不是謹慎的趙雲。

  其人在親兵協助下匆匆披掛甲冑,連靴也來不及穿,便赤足奔至其人偏帳之外,高聲呼喊。

  “兒郎們勿要驚惶!速速持刃披甲,結成陣勢,隨我殺敵!”

  高覽想多了。

  此情此景之下,他麾下兵卒們未發生營嘯便已殊為不易,哪裡還能保持冷靜結成陣勢?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而且,結成陣勢?高覽和其人兵卒,須先問問張遼手中長槍答不答應!

  高覽不愧為河北名將之一,他見兵卒們已驚惶失措、無法指揮,便當機立斷,當即喚來其人本部軍司馬。

  “速速收攏本部!召集曲軍侯及屯將,按曲結成陣勢!”

  那軍司馬早已六神無主,此刻戰戰兢兢道:“主將!寨外呼聲盈野,火把攢動,且援軍不絕於途!我等而今應何為?”.co

  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魏書六董卓傳》讚語

  曹操則是掃平北方的霸主,是使中國再度統一的英雄人物,被歷代史家稱頌;即使持駁斥態度者,亦不否認其功績。

  如果拋開“功業大小”與“人物風評”,會發現曹操與董卓一樣,均是天下權奸、篡漢逆賊。甚至曹操後來的許多行為,完全師從董卓,可謂“董卓的繼承者”。

  若梳理各方材料,大家就會發現董、曹二人的“行為模式”極端相似,甚至可謂一脈相承。結局與評價的不同,除了個人素質差異,蓋因時代所限。

  換言之,董卓是“打破迷信”的先行者,曹操則是“繼之而起”的後來人。

  曹操在建安年間(196-220)的一系列不臣之舉,均可以從董卓身上找到影子。

  雖然“董卓擅權”僅三年便敗亡(189-192),但其統治手段,稱得上“霸府政治”的先驅。

  所謂“霸府政治”,即權臣利用“獨立於皇權”的行政機構,逐步實現“易姓嬗代”的使命。曹操的丞相府、曹丕的魏王府、包括南北朝時期的一系列權臣幕府,皆屬霸府範疇。

  換言之,皇權穩固的情況下,“幕府”雖然獨立辦公,其職能依然是“輔弼皇權”;而“霸府”則專為篡代設立。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曹操在“篡漢旅途”上、幾乎在所有方面、完全師從董卓。

  董卓上洛(189),廢司空劉弘而自代之。很快自領太尉、進爵郿侯;旋即自稱“相國”,又加“太師”尊號,凌於眾人之上。

  (卓)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魏書六董卓傳》

  曹操上洛(196),亦誅殺侍中壺崇,尚書馮碩;自領大將軍,而後因袁紹干預,退居司空,與董卓昔日職位相同。

  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後漢書獻帝紀》

  同時曹操自進爵位至“縣侯”(其本爵是“亭侯”)。後廢三公、自領丞相,一如董卓故事。

  十三年春正月,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魏書一武帝紀》

  清洗異己、廢黜三公、加官進爵、超品於眾人之上。這完全是“董氏劇本”的重演。只不過董氏步伐有些急躁,曹操則頗能韜晦,相機而動。

  曹操的“丞相”與董卓的“太師”,其本質有何區別?皆尊號加銜,遠非兩漢之三公。從曹操“廢三公”即可看出其“丞相”為何物。

  注:曹氏廢掉的是大司馬與司徒,司空(即御史大夫)依然保留,由曹氏爪牙郗慮擔任。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史家遂笑稱:自操之後,丞相非人臣之位矣!

  董卓做太尉時,自加斧鉞虎賁(儀仗);為相國時又“入朝不趨、劍履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