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羅馬帝國崩潰是因為匈奴使用了“生化武器”(第2頁)

  “傷寒”不是傷寒

  匈奴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之為“傷寒”。這種“傷寒”有兩個病徵:一是患者身體有斑瘀(所以稱為“傷”);一是因發高燒而苦寒(所以稱為“寒”),死亡率非常高。東漢末期的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中就悲痛地說:“我的家族人多,有二百餘口人,但自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沒有條件注射疫苗的非洲,傷寒的死亡率最高也只有10%,這同漢朝的傷寒病很不一樣。

  那麼漢朝人所說的傷寒病究竟是什麼疫病呢?我們來看這幾點細節,一個是匈奴巫醫的下“蠱”,這“蠱”可以汙染牛羊和馬卻並不會讓它們發病;另一個是此病基本未過長江;還有就是自公元1世紀至4世紀的前後數百年間,“傷寒”瘟疫在中原地區反覆發作。根據這些細節,我們可以推斷這個傷寒病就是現代醫學中所說的流行性出血熱,是由動物(特別是鼠類)傳播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由於主要是老鼠傳播,長江阻隔了老鼠南下,因此此病基本未過長江。由於老鼠捕殺不絕,因此其體內持續隱性感染的病毒造成瘟疫反覆發作;而匈奴巫醫所下的“蠱”則很可能是老鼠的糞便。

  魏晉“瘋”流

  瘟疫疾病加上戰亂兵災,還造就了一個獨特的時代文化現象,那就是“魏晉風流”。我們現在看到魏晉時期許多文人名士輕裘緩帶著寬衣,放蕩形骸穿木屐,總會認為這是逍遙高逸的表現,卻不知這是吃藥的緣故。史載魏晉時期人們為了醫治和預防傷寒病,常會服用一種叫做五石散的湯藥。五石散作為藥酒具有發汗的功效,因此即使在冬日,服藥的人也會皮肉發燒,穿得少自不用說,而且若是穿著緊身的窄衣服還會把皮膚擦傷,於是非穿寬大衣衫不可。腳上也是一樣,穿鞋襪很容易磨破腳皮,因此以屐代鞋是不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