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劉邦之孫劉安:本想煉丹 誤製出豆腐(第2頁)

  劉安發明豆腐後,八公山周圍的村鎮都開始做豆腐,不但自己吃還賣給慕名來的外地人,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豆腐紅遍全國,走向世界。說起這段歷史,唐代大和尚鑑真不得不提。天寶12年(公元754年),鑑真東渡日本,把製作豆腐的方法帶到那裡。據說,現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乾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到了宋代和明代,豆腐變得“雅”起來,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期間,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陸游在自編《渭南文集》中有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有一段康熙帝和豆腐的記載。當時,康熙南巡蘇州,賜給大臣的禮物按慣例應該是金玉奇玩什麼的,誰知破例賜了一道豆腐家常菜。

  如果在秦代能吃上豆腐乾,絕對極品啊!但那是不可能的!

  豆腐和老西兒的淵源很深。在北方,以山西豆腐為代表。豆,古時候稱“尗”,後又為“菽”,原產晉地,算是豆腐的原材料。豆腐好吃,但在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朝代用人力磨實在是件苦差事,所以民間有“苦不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的說法。山西人能吃苦,更成為致富的門道之一。喬家、曹家、王家等晉商的創業始祖喬貴發、曹三喜、王實都是靠磨豆腐起家。其中,明末清初的曹三喜,在東北磨豆腐還磨出一個品牌,清宮歷代帝王都喜歡吃,說得玄點兒,每頓飯看不見心裡就不爽。有一次,乾隆用膳沒有豆腐,特意傳旨“增加一隻羊肉豆片湯”。老佛爺慈禧對曹家豆腐也很上心,曾對赴京受賞的曹家後人曹培義提到。曹培義急調豆腐進京,御廚用海參、魷魚、雞絲、火腿、香菇等數十種原料烹飪,慈禧吃得非常高興,便賜他“萬擔風高”黃綾一幅。曹培義心中不是滋味,隱隱覺得在這位太后把持下的朝政早晚如紙糊一般破裂。所以,他在家中每食豆腐,必以紙糊器具盛著,以提示自己警醒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