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崇禎為何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第2頁)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和把握動盪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擋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能夠不動聲色的一舉剷除魏忠賢,一直是崇禎自我標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於過分欣賞自己的才幹,過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卻讓他從自信變得自負,最後變得剛愎自用。魏忠賢死後,崇禎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但在國內動盪、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的文人儒將能有什麼作為?

  更多的他們反倒是當了賣國賊。

  楊鶴對民風彪悍的起義軍實行“招安”,袁崇煥與狼子野心的皇太極私下“和談”,無不表現出東林黨人的庸俗、懦弱、酸腐和無能。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的調整幹部,十七年間他竟然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這種讓人噤若寒蟬、如履薄冰的高壓態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