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裡?(第2頁)

  慕容彥超為吐谷渾部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同胞弟弟,在唐明宗帳下任軍校。唐晉之間,歷任磁、單、濮、棣四州刺史。彥超性情傲慢與人不和,在濮州任刺史時,貪贓枉法,大量受賄,按律當斬。其兄劉知遠時任後晉將領,河東節度使,從太原上章求救,才免其死罪,革除官職,流放房州。公元947年,劉知遠乘契丹消滅後晉,人民反抗契丹軍隊暴行之際,起兵太原,攻入開封,自稱皇帝建立後漢。劉知遠當皇帝后,從房州召回彥超,封為鎮寧軍節度使。

  (十三)、郭宗訓

  郭宗訓是後周世宗的四子,天順元年(公元947年)9月4日,出生於澶州之府弟,六歲封為梁王,顯德6年(公元959年)6月世宗病歿,郭宗訓即任,稱周恭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時年12歲。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當北周君臣大擺宴席歡度新春之際,鎮、定二州慌報遼國和北漢大軍南下,邊境告急。符太后和宰相範質、王溥等不辨真偽,速派殿前都總檢趙匡胤率兵征戰。

  初三夜,行至陳橋驛宿營時,發動陳橋兵變,眾推趙匡胤做皇帝。初四佛曉,趙匡胤回師京城,廢除恭帝,自已當上皇帝,稱宋太祖。封幼帝趙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建隆3年(公元962年)又將幼帝母子流放房州,不久母親去世。開寶6年(公元973年)春,宗訓病故,終年25歲。

  (十四)、趙廷美

  趙廷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原名趙光美。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滅周建宋,當了皇帝,封趙廷美為元尹。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趙匡胤病歿,晉王趙光義即位,稱宋太宗,封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尹,其子女封為皇子皇女。公元979年2月,太宗伐漢,由趙廷美掌管軍務。冬十月,論平漢功勞,進封趙廷美為秦王。公元981年,紫禹錫、趙容、楊守一等臣,密告秦王有篡權謀反之心,太宗問計於開國元老趙普,趙普說:“願備樞軸,以察奸變”。經過周密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趙廷美的確有謀反之心。

  太宗遂罷免趙廷美開封尹職,降為西京留守,賜裘衣、犀帶、絹萬匹、銀萬兩,以安其心。開封府李符說:“廷美既有篡位之心,是用錢買不回來的,久留京師必留後患,應遠涉他鄉,以防其變”。太宗降廷美為涪陵縣公,安置房州,其妻楚國夫人張氏削去國封,隨君入房州。983年10月,秦王趙廷美和夫人張氏赴房州,次年10月卒死,年38歲。太宗念兄弟之情,追封趙廷美為涪王,厚葬房州,其子德恭、德隆封為房州刺史,998年真宗繼位後追封廷美為秦王,其妻張氏為楚國夫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對海南來說,這一切都是上天賞賜的福氣。

  多少文人豪傑被流放到海南這個自古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孤懸海外邊陲蠻荒的偏安之地,為海南帶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海南的發展。

  早在兩千年以前,三亞就已經歸入中央朝廷管轄。三亞古稱崖州。秦始皇時期,南方設置三郡,崖州就屬於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漢兩伏波將軍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縣,在三亞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在古代,因三亞遠離帝京,孤懸海外,一直被認為是邊陲蠻荒的“天涯海角”,長期被作為貶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學士因政治鬥爭被貶黜到三亞謫居,據典籍記載,從漢代到明朝,被貶黜流放到崖州的賢相名臣學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長年居留今崖城鎮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馬兼侍讀劉納言、唐代兩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時的宰相盧多遜、宋仁宗時的宰相丁謂,南宋參知政事趙鼎、李光,秘書少監、起居郎胡銓,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廣東電白名儒莫蔡等。他們大多是中原傑出人物,被蒙冤貶謫流放三亞期間,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推出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謫臣胡詮被貶崖州後,寄居在水南村裴聞義家中,他緣結鄉里,興建學堂,親自執教,“日以經訓傳經書為事”,為當地黎、漢村民培養了大批學子。

  據水南村民介紹,當地村民非常重視子女教育,自古以來就出了不少讀書人,目前也是三亞文化氛圍最為濃郁的一個村莊,這與歷代的名臣學士謫居於此積極傳播中原文化有密切關係。

  兩千年的歷史積澱,兩千年的流陡不斷。古代名臣被貶謫的悲歌與血淚,化成了無數的詩詞歌賦與文章,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人類精神財富。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烙下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這是三亞流放文化源遠流長而又豐富多彩的深刻內涵。

  追尋歷代名臣學士貶謫的足跡,細細地梳理他們寓居在三亞的生活故事,人們彷彿就走進了一個深邃迷離的歷史時空隧道,讓人領略到中國歷史的悠遠和三亞旅遊文化的深刻厚重,這也許是許多中外遊客慕名到三亞旅遊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一)蘇東坡在海南818小說

  蘇東坡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流放文化代表,一生都被流放他地,最後貶至天涯。蘇軾是在紹聖四年(1097)貶謫到儋州(海南島)的,關於他在流放海南島的記憶一直流傳至今。

  1春夢婆答蘇東坡。

  蘇公有詩云“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唯逢春夢婆”(《被酒獨行》之三)春夢婆,宋代中和城東人,年70餘,因她曾對蘇軾說“翰林昔日富貴,一場春夢耳”,而被蘇軾稱為“春夢婆”。

  傳說,有一天蘇公訪友回來,路遇給丈夫送飯的春夢婆,便跟她開個玩笑:“雲(pin)蓬鬆兩腕粗,手攜飯去尋夫”。春夢婆便不加思索地答道:“是非只為多開口,記得朝廷貶你乎?”

  她一語擊中蘇公之內疚,蘇公大吃一驚,連忙賠禮道歉,並誇讚此村婦才高口快。

  2蘇軾與黎舞

  《東坡居儋歌》頌曰:“絃歌海濱垂無疆,儋之人士每叨光。儋人得師喜洋洋,先生當日奔忙忙。飢寒常在身前當,功名常在身後揚。”

  蘇軾在在由瓊川前往昌化軍途中,蘇軾為宋時黎族山區急雨陣陣,風吹樹動,山谷鳴響的壯麗景象所吸引,牽動了他豐富而敏感的樂舞“神經”,索性“戲作”道:“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安知非群仙,鈞天宴未終。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

  蘇軾曾對黎族的俏麗輕巧的舞蹈和數幾十種曲調的黎歌給過極高的評價,我們從他的詩中就可以看出來。“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醉檳榔》;“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蠻唱與黎歌,餘音猶杳杳”。

  3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位於儋州中和鎮北門外。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南寧軍判彭雲雷尋拓舊基,將“東坡祠”從桄榔庵遷移到載酒堂原址(即黎子云舊居處)重建,增擴大殿,更名“東坡書院”。經歷代不斷修繕,已具規模。先後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州城大難及“文革”浩劫中毀壞。直至1984年政府撥專款參照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書院平面圖予以修繕恢復。

  4載酒亭

  載酒亭為蘇東坡講學的場所之一,位於堂前。雙重飛簷,十二紅柱撐綠瓦;上簷四角,五脊四坡歇山頂;下簷八角,角角相錯翹尖飛。兩側蓮池相依,倒映成趣。載酒亭門楣上有“先生悅之”匾額一塊,堂中兩側有13塊歷代名人學者的詩文碑刻,有郭沫若、鄧拓、田漢題詠的詩刻,還有300餘幅古今書畫文獻以及蘇東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彩圖。後牆上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浦江宋濂題字的著名壁刻《坡仙笠屐圖》和明代大畫家唐寅所畫《東坡在儋耳》的木版畫,活脫脫再現蘇公瀟灑出塵的精神氣質,博得中外遊客的垂青。元代仁宗年間範槨所立的《東坡先生祠記》碑刻最為珍貴,碑文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東坡祠的經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還有一塊是明世宗嘉靖年間所立的七言詩碑,至今也有470多年的歷史。

  5桄榔庵

  蘇軾在瓊期間,遭黨羽湖南提舉董必驅逐之苦,無室可居,處境十分淒涼。暫時借宿在學子黎子云的舊居(載酒堂前身)期間,眾學子“躬泥水之役”,眾鄉親“運甓畚土助之”,最後在鎮南郊“竹身青葉海棠枝”的熱帶喬木桄榔林中蓋茅屋三間安居下來,東坡先生在寬慰之餘將茅庵名之為“桄榔庵”,並書題《桄榔庵銘》:“東坡居士謫於儋州,無地可居,偃息於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桄榔庵旁(中間那棵椰樹的左前方)有一清水塘,面積約十餘畝,蘇軾當年曾在此種植蓮花和觀賞蓮花,並有詩篇留傳後世:“城南有荒池,瑣細誰復採。幽姿小芙蕖,香色獨未改。”

  6東坡井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桄榔庵,見當地民眾常年飲不潔之水而患疾,為了幫助鄉親解脫病痛纏身之苦,親自帶領鄉民在桄榔庵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由於泉旺水甜,疾病便減少許多,鄉親們感激地稱為“東坡井”。數百年來,石井沿壁磨出的數道深深痕跡,記憶著悠遠的歲月,實為魚水深情的寫照,顯現後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誼,至今鄉民仍在飲用。

  7浮粟泉

  在蘇東坡“指鑿”井泉的地方,有陸郡守帶領百姓建亭紀念。東坡先生遇赦北歸時應邀命名:泉為“浮粟泉”。在浮粟泉石碑前純淨清澈的泉水注滿了上下相連的三口方井,上為泉眼,中為濾池,下為飲水處。泉臺有篆刻對聯:“粟飛藻思,雲散清衿。”為葉汝蘭借泉頌揚宋公謫居三載,淡泊名利靜觀自得的樂觀態度。此泉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稱,2001年,已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寶”。

  8洗心軒

  洗心軒,分別是由被貶海南的明朝翁汝遇和清朝葉汝蘭興建。1916年朱為潮來海南任觀察使時,在蘇公祠東側依高低起伏的地勢興建了佔地10畝的瓊園,“雞蛋花”蔭翳,花香四溢,“遊仙洞”怪異,石徑尋覓。茂林修竹錯落交融,紅牆綠瓦別緻玲瓏,為“浮粟泉”的環境增添了幽雅寧靜的氛圍。

  煙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得不提起地處潮州境內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經因為一個人而易名為韓江,這個人就是唐代的大詩人韓愈。

  韓愈,字退之,號昌黎,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詩文磅礴雋永而名揚天下。韓愈是正統儒學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對盛極一時的佛門道院之玄學。憲宗十四年(819年),他擔任監察御史時,上書阻諫憲宗皇帝興師動眾去奉迎一塊佛骨,因而被貶官流放到粵海之邊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馬過秦嶺時韓愈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