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555章 芝麻和西瓜(第2頁)

  伊裡扎洛夫理論在四肢矯形應用相當廣泛,讓一些傳統手術束手無策的四肢畸形可以獲得非常滿意的效果,現在楊平終於將這套理論成功應用到脊柱矯形領域。

  如果靠主刀醫生的經驗來尋找截骨線與椎弓根螺釘的進針點和方向,需要豐富的經驗。

  將這項任務交給計算機和手術機器人,手術的關鍵步驟就變成傻瓜化。

  通過計算機的模擬與計算,確定截骨線的精確位置,以及置入椎弓根釘的進針點和方向,然後將這些數據打包放進手術機器人主機。

  手術時,手術機器人就能對照實時的透視影像,進行精準定位,做到安全、快速、精準、微創。

  黃佳才親自送器械,他用推車將兩大箱子的器械送到楊平的辦公室,讓楊平進行術前的檢查。

  兩個器械箱,在楊平的辦公桌上打開。

  一套是經皮椎弓根釘系統,這些椎弓根釘,將經皮鑽入椎骨的椎弓根,進入椎體。

  每一顆螺釘部分外露於皮膚外,成為外固定架的連接點。

  另一個是脊柱外固架的箱子,這些外固定是一個大架,然後配套很多小架。

  大架和小架一起進行骨搬運,骨搬運即牽張成骨。

  大架旋動控制旋鈕,所有截骨處會同時開始搬運,而微型小架旋動旋鈕,只會對一處截骨處進行搬運。

  大小架兩者設計精巧,相互配合,讓脊柱的矯形發生在所有參與畸形的椎骨上。

  崔書凱術後將定期複查x片,還可以依據複查的x片進行調節,控制各處骨搬運的速度,這樣讓脊柱按照預想的路線進行精確搬運。

  一般術後7-10天開始旋轉旋鈕開始搬運,按照一天1毫米的搬運速度,一個月可以完成3釐米的骨搬運。

  這種方法,將矯形分散到所有責任椎骨上,所以即使骨搬運最大的椎體也不過3釐米。

  加上搬運期間的休息期,搬運完成後堅固期,預計三個月左右可以完成矯形。

  三個月將c形的脊柱掰直,而且出現神經併發症的可能性最低,因為它是緩慢進行矯形。

  看著辦公桌上的精美的器械,楊平自己都覺得這是天才的設想。

  “崔書凱的ct掃描數據已經發給何教授,我們在等他的數據包,一旦數據包做好,就可以放進手術機器人主機,機器人可以使用這些數據進行導航。”

  黃佳才也對這套器械充滿信心,這可是銳行的核心產品,與巨頭較量的強大武器。

  “教授,為了儘快打開市場,我準備全面放開這套器械的專利,讓全世界免費使用。”黃佳才試探性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