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456章 德國殿堂(第2頁)

  楊平的動作極為輕柔,現在操作的對象是易碎的病態骨組織,這種骨組織,猶如干燥的餅乾一般。

  進行膝關節內檢查時,探針在縫隙裡遊走,沒有一絲碰撞。

  膝關節內側間隙後側是最難顯露的,現在即使打開膝關節內側間隙也一樣,沒有施加任何應力。

  平時處理膝關節內側關節間隙,要將膝關節屈曲20-40度,施加一定的應力,讓膝關節外展外旋,這樣可以增加內側間隙,器械操作的空間才充裕。

  現在如果用力去扳開內側間隙,很容易導致骨折,要不然,這種病人怎麼還被稱呼為“瓷娃娃”呢。

  開隧道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鑽頭開進一點,停頓下來,然後再繼續,這樣交替穩步前進,可以避免旋轉的鑽頭對骨質過多的震動,震動也會產生骨折。

  手術,是一個如履薄冰的過程,敬畏心可以讓醫生儘量小心。

  醫生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對病人來說,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用在醫生身上最合適不過。

  這個病人做手術,還是不做手術?

  手術方案,是好還是壞?

  只要問一問,如果病人是你自己,你願意用嗎?

  這種反身提問,是直抵內心深處的提問。

  如果是醫生自己躺在手術檯上,他希望主刀醫生小心翼翼,為自己爭取過程與結果的完美,還是草草了事,不求精細。

  楊平經常這樣問自己,每次只要這樣問,一切兩難的選擇自然清晰明確。

  這個病人,不管他在別人那如何上當受騙,他的想法始終沒有變,就是想治好自己的病。

  治病,是病人最根本的需求。

  其它一切需求都是圍繞根本需求的衍生,本末不能導致。

  鑽頭在前進、停頓,有節奏地努力下,脛骨隧道開出來,沒有絲毫骨折的跡象。

  這臺手術,楊平不追求手術的速度,其實他從不追求手術速度,無論快與慢,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病人和病情需要。

  脛骨隧道開出來後,開始開股骨隧道,因為操作空間狹窄,他儘量讓器械不對周圍的骨組織造成任何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