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第770章 新流派的科幻作品

曼因斯坦其實並不喜歡不列顛島,他總是覺得這裡的天氣陰雨潮溼,這裡的人虛偽刻薄。

 比起這個小島,德國的天氣顯得更加明朗清新,德國的人更加真誠大方。

 要不是為了那幾篇文章,曼因斯坦才不願意來這種糟糕的地方。

 這幾天,曼因斯坦每天都要刷新自己的電子郵箱很多遍,《nature》和《cell》遲遲沒有推送論文過來,或許主編已經卡掉,或許推送給其他人。

 這種事情在電話裡或者使用電子郵件溝通實在不方便,所以曼因斯坦決定親自跑一趟。

 因為《nature》審稿制度的特殊性,所以曼因斯坦決定先來倫敦,隨後再去北美。

 人們一直認為三大神刊之一的《nature》有著嚴格的審稿制度,這只是單方面的臆想,其實《nature》奉行的審稿制度非常“人治”,和其它期刊比較起來,甚至讓人覺得非常散漫與隨意。

 在《nature》,一篇文章是否發表,完全由主編或者編輯的主觀判斷來決定。

 其它頂級期刊有嚴格的編委會,有嚴格編委討論制度,在《nature》這裡,不存在這樣的組織和制度。

 其它頂級期刊有專業的同行專家評議,而且專家評議的意見往往有決定意義。

 但是《nature》不一樣,他的同行專家評議屬於外包性質,專家意見僅僅拿來參考,沒有任何決定作用。

 專家強烈推薦發表的論文,他們直接卡掉,而專家認為不能發表的論文,他們立刻發表,這種事情在《nature》是家常便飯。

 可是《nature》就是靠著這個奇葩的極富個性的審稿制度,成為三大頂級神刊之一,還是資歷最老的。

 在《nature》的歷史上,曾經有一位非常優秀的主編馬多克斯,憑藉個人的主觀判斷,推送過很多優秀的文章。

 五六十年代,天文學家霍伊爾向《nature》投稿好幾篇文章,這幾篇文章專門討論史前巨石陣的功能和宇宙本質,當時許多學者認為這些觀點非常不靠譜,完全是離奇的猜想,可是主編馬多克斯覺得非常有趣,直接予以發表。

 1977年,又是這位天文學家,向《nature》投稿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提出一個奇葩的觀點---“地球生命源於星際細菌”,特立獨行的馬多克斯對這篇文章又是不審稿,直接發表,理由非常個性---“評議專家無法有效判定這個假說是否合理!”

 言外之意就是隻有他馬多克斯才有資格判定這個假說是否合理。

 還有考古學家利基,1971年,曾經向投稿一篇文章《人類起源於非洲》,後來這位大牛自己覺得證據不足,要求撤回稿件,等到收集足夠的證據再發表,主編馬多克斯力勸利基不要撤稿,直接發表。

 所謂不審稿,不是主編或編輯不看稿件,而是稿件不給編輯之外的專家審稿,也無需通過嚴格的編委討論,稿件的是否發表完全由編輯拍腦袋決定,藉以彰顯《nature》的完全獨立性。

 再往前,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大名鼎鼎的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這篇文章提出舉世聞名的dnA雙螺旋模型,當時這只是一個假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於這篇文章,當時的主編布林布爾一拍腦袋,不審稿,直接發表,從投稿到發表只用了23天,布林布爾認為這種假說,任何一個同行專家都不會認可,所以直接發表才是最好的選擇。

 正是這種特殊的審稿制度,楊平的論文可以被《nature》的編輯一拍腦袋,立刻予以發表,也可以被編輯一拍腦袋直接拒絕。

 所以,曼因斯坦最好在編輯拍腦袋之前趕到倫敦,與他們見面。

 《nature》的總部位於倫敦泰晤士河邊,曼因斯坦沒有閒情在河邊漫步,他走進《nature》總部的玻璃門,直接往主編傑夫博士的辦公室走。

 此時,傑夫博士正在喝咖啡聽音樂,門是打開的,因為傑夫知道曼因斯坦今天要來。

 傑夫遠遠地看到曼因斯坦走過來,他立刻迎出去,接住曼因斯坦老舊的牛皮公文包,將曼因斯坦迎進他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