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江南 作品

第三百四十六章 士農工商並無高低貴賤

    這個時候抨擊百姓過的不好,都是武將的過錯,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沒毛病,但如果落在朱元璋耳朵裡,這句話就是另外一種意思了啊。

    讓武將去打仗,是朱元璋乾的事情,現在抨擊武將,那和指著朱元璋的鼻子罵有什麼區別?

    朱元璋:這不是罵咱窮兵黷武嗎?

    作為最瞭解朱元璋的臣子,李善長可不會觸黴頭,而且在這件事上,他是堅決和朱元璋站在一起的:“諸位,我大明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賴陛下之功,陛下要繼續對外用兵,也是為了大明更好的發展,吾等一定不要辜負了陛下的一片良苦用心。”

    李善長說的雲裡霧裡,讓在場的大臣聽得摸不著頭腦。

    在國外一直打仗,還怎麼發展貿易?

    他們認為和氣才能生財,一直打仗只會破壞和滯後商業的發展,李善長卻並不這麼想。

    自古以來,所建王朝願意發展商業的幾乎沒有,但在大明卻破了這一先例。

    大明之所以和前朝有這麼大的不同,原因在朱瀚身上,如果不是朱瀚一直在推動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絕不會讓商業成為大明的另外一條‘腿’。

    在大明建國後,朱瀚不喜歡管事,在朱瀚的建議下,朝堂上的一大攤子都是李善長幫著朱元璋來管理,為了更好的服務朱元璋,李善長對朱瀚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從龍興寺開始到如今,李善長把他能得到的朱瀚消息全都研究了一遍。

    結論倒是沒得出來什麼,但卻讓李善長對朱瀚越發佩服,朱瀚非常看重商業的發展,現如今又提出了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概念,李善長正在根據朱瀚提出的概念,對兩種工業類型進行細緻的劃分,在這些過程中,李善長對朱瀚的瞭解又加深不少,尤其是商業。

    根據朱瀚的商業理論,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都各自有一套可以運行的理論,並不受限制。

    打仗的時候,就多賣點武器和糧食,把這些價格抬高;如果在和平時期或者和平的地區,就把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的價格抬升起來,終歸是可以掙錢的,就算把一個國家打爛了又能怎麼樣?重新建設不一樣是掙錢的機會嗎?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隨著人口的越來越多,大明的商業發展只會越來越好。

    既然無論是打仗還是不打仗,最後都能賺錢,那為什麼還要反對朱元璋繼續對海外用兵?

    再說,朱元璋是多純潔的一個人,他只是想建立一個前無古人的強大帝國,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而已,哪裡像朱瀚似得——天下有800個心眼,朱瀚獨佔799個。

    所以,在李善長看來,與其在這裡琢磨朱元璋,不如想想怎麼能在朱瀚手底下謀得更大利益。

    這些話,李善長是不會直接說出來的。

    他只是告訴諸位大臣不要和朱元璋過不去,要多聽聽朱瀚的話……更直白的話,李善長並沒有說,如今的李善長並不是權傾一方、連朱元璋都要給他面子的百官之首,因為有了朱瀚的參與,他不過是一個高級打工人而已,如今也是靠著大明的海外貿易來填充一下腰包,至於貪財、斂財的事,他是一點都不敢做。

    李善長下定決心,他要在別人沒反應過來之前,搶先一步去買更多的海外商貿股權,爭取讓自己掙的更多。

    宋濂也沒有多說話,跟著李善長走了。

    劉伯溫、胡惟庸、楊憲……等等一群朝臣,都默不作聲的離開了。

    他們要趁著現在,趕緊去投資,大賺一筆,以後還不知道有沒有這個發財的機會呢。

    只有一小部分腦子還沒轉過來彎的朝臣,還在執拗的想要請求朱元璋收回成命,不要一直髮動戰爭。

    ……

    朱瀚對朝堂上的事並不知曉,等他知道的時候,是沐英和平安來找朱瀚告辭的時候才知道的。

    沐英和平安,曾經都是朱元璋收養的義子,他們小時候不能打仗,是被朱瀚帶著訓練、成長的,他們文能提筆處理朝堂政務,武能提刀安定江山。

    朱瀚可是非常清楚,朱元璋收養的二十多個義子,對朱元璋都是忠心耿耿,他們只服從於朱元璋,對於這些義子,朱瀚心裡是非常認可的,而且還幫著朱元璋收養了更多義子,他也不擔心會有白眼狼混入其中,就算是有,也會受到影響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