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2646章聰明之中相爭(第2頁)


就算是在後世,大量的實物錢財,不管是現金也好,紙幣也罷,亦或是什麼房產古董,想要在短時間內轉移,也都是一件難事。因此對於某些官吏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見到在財政方面的全國統一的大數據聯網的……

甄宓和王英的策略,就像是同時看住了太原這個魚塘的內外水口,即便是傻子都清楚誰先跳出水面,就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只能乖乖的潛伏於水下。可是在水面漸漸下降的時候,即便是將水底攪得再渾,潛伏得再好,又有什麼作用?

水落石出,不,水落魚出。

城外行營之中,崔鈞也在外圍有一個單獨的帳篷。

『使君,這王氏子,若是做些假賬……』在崔鈞一旁的文吏拱手說道,『那麼豈不是查不出來了?』

『假賬?』崔鈞笑了兩聲,『莫忘了驛館之中還有個甄氏!更何況……呵呵……』

這一次王英到太原,清查走私之事,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大悖於崔鈞的想象。

如果說王英剛到了太原,便是二話不說,緝拿相關人員,調取各項物資,刑訊拷打,破門入戶,雖說這些都是尋常手段,但是崔鈞反而會覺得輕鬆。

崔鈞知道,所有簡單就可以獲取,似乎十分明顯的線索,往往都是假的……

等到王英在某個假線索上失去了銳氣,要麼只能是要將假的做成真的,這就會留下破綻和把柄,要麼就只能是偃旗息鼓,灰熘熘回去,要麼就要仰仗崔鈞,最後失去了整個事件的主導。

所以崔鈞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在觀望著。

可是沒想到,最終自己還是迫於形勢,退了下來,成為了旁觀者……

『如此也好,』崔鈞緩緩的捋著鬍鬚,『也就該輪到他人著急了……』

確實如同崔鈞所料,著急的人很快的就出現了。

在這些太原大姓裡面,最先扛不住的,就是溫氏。

從一開始,溫氏就打算想要做個黃雀,甚至不惜謀劃『刺殺』王英,企圖嫁禍。

可惜並沒有成功。

可是隨著事件的推移,溫氏也不敢再稍存幻想……

不管是山東還是關中,士族家族本身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其中傳承最久的人家,甚至可以追朔到東周春秋時期。數百數年間,起起落落,先行者落魄、後來者居上,這也都是常有的事情。就像是太原之地的溫氏,如今雖然以太原左近為家業根本,但和其他家族也談不上融洽和睦、親密無間,彼此之間或有通家之好,但也不乏世仇,甚至一個家族內部都有因關係遠近而親疏不同的,甚至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人。

大家族麼,為了爭家產,兄弟相互之間下毒手的,也不是稀罕事。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斐潛就是當下山西頭面人物,是所有山西家族的領袖。對於這些太原士族而言,斐潛控制長安三輔,讓關中再次成為天下中樞所在,的確是有一定的好處,但這些好處,並不是都能如數兌現,而且未必能滿足其個人的私慾,因此瞞著家族老大做些小動作,也並非不可思議之事,只不過若是被發現了,就要認打認罰,甚至是交出項上人頭來賠罪。

溫氏就覺得自家事,恐怕是被發現了……

尤其是那些消息傳開了之後,溫氏就察覺到了情況不妙,有些焦灼難安起來。

以現在來看,溫氏之前的所作所為確實有些短視不智。

可是在僥倖心理之下,又有誰能時時刻刻都清醒?

溫氏之所以逃離晉陽,抽身事外的想法自然是第一位的,可問題是晉陽城中久久未有動靜,然後又有什麼溫氏子是畏罪潛逃的謠言,還有些什麼死屍被檢查出來,最關鍵的是工房說找出了兵刃的線索……

那就是自然相當的不妙了,又有幾個人可以坐得穩的?

溫誠的實力最小,想要不被賣出去,那麼自然只有讓其他的大傢伙相互打起來,他來做漁翁,可問題是大傢伙都安安穩穩,風向越來越不對勁,所以最終溫氏溫誠投了,率先出局。

只不過投降輸一半,呃,咳咳,自首可減免,所以具體刑罰相對會輕一些……

溫誠一投子認輸,自己負荊請罪,頓時晉陽城中就是驚起一片。

有涉及,亦或是有從走私當中得到好處的大小官吏,特別是之前多少有和溫氏往來的,就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暴露在了水面上。於是,在打聽到了溫氏子並沒有被當場處罰,只是暫時性的看押之後,這些官吏也就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了。

太原並非是斐潛直接打下來的,只能算是投了的。

所以,在太原當地,有很多的舊系統。

北地諸郡,平陽左近是最早施行新官吏體系改革的地方,然後就是關中三輔,而後是河東漢中等地,然後再隴右羌人北宮事件之後,斐潛又再次推動了郡縣官吏體系的改革。

這樣的改革,對於整個大漢官僚機構來說,當然是有益的,分化地方官吏的權柄,使得職責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確,同時加強了中央的集權,使得中央人事對於地方的話語權得到了加強,軍政分離也讓地方叛亂更加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