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1784章 人生,人神(第2頁)


而現在,斐潛給儒家制定的規矩就是教化。

不壟斷的教化。

學宮之中的學子要麼通過考場進入官場,要麼通過教化使進入官場,唯一不需要考試,只是憑藉經文造詣而不需要其他能力,就能擔任的職位,只有學宮博士。

在加上青龍寺大論,通過司馬徽鄭玄等人,提出『求真求正』之說,再次規範儒家經文具體範圍,引用和延伸的規則,同時散發免費經書和傳授句讀方法,讓儒家迴歸本源……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規則總是會產生各種變化,有些可能是時代的演變,也有些可能是人為的增加或是破壞,但是既然要將整個大漢王朝所有的人形成合力,那麼就不可能讓某一方的實力過於膨脹,肆無忌憚的去侵吞其他人的利益,因此設立一些必要的規則規定,也是當下司馬徽和鄭玄,甚至在荊襄的龐德公所共同認可的事情。

那麼現在,輪到了道家了。

道家更有些意思。

道傢什麼都有,甚至連生孩子的事情都公然宣稱有些手段,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反倒是搞不過明面上宣稱有節律,但是實際上還是會偷偷摸摸生孩子的佛家。

既然什麼都有,又什麼都不清楚,那麼至少在一個事情上,道家需要做得更好,甚至成為道家的專長,也就是宗教本身的事務。

有時候斐潛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一個至少自由發展了四五百年的本土宗教企業,然後竟然打不過起初只有大貓小貓兩三隻的外企,這應該說是外企的企業文化太完善了,還是說這些本土宗教企業的管理層太自由散漫了?



該不會是煉丹生小孩這些事情,徹底敗壞了道家的名聲吧?

道教就像是一個碩大的企業,結果投資項目太多,而這些項目基本上都是虧本經營,最後也就自然是敗光了,連老本行都守不住了。

所以,現在道教中人和讖緯主流坐到了一起,共同合作,建立新的營銷模式。

『五方上帝,以炁為存,以德為基……』雲逸緩緩的說道,『五德終始,皆如是也。有物混成,天地而生,元炁演化,五方為聚,固有五行,以生五帝。此乃合陰陽之理,明事務之道也。』

種劼和韋段對視了一眼,都不由得點了點頭,接受了雲逸這樣的說詞。因為這樣的解釋,從邏輯上是可以說得通,也符合大漢當下普通百姓的認知。五行對應五帝,然後天下事物都在五行之中,加上陰陽變化,就是一個比較完善的宗教世界觀了。

基本盤沒什麼錯誤,接下來就是在基本盤面上矗立什麼架構,來改變原本有暴力傾向的『五德終始說』1.01版本和有些bug的『天人感應說』4.04版本……

『炁乃先天之靈,萬物誕而攜之,散於長也,炁盡則亡……』

雲逸繼續補充新道教規則的第二條。

這就解釋了人類和其他生靈的生老病死問題,有的生病,有的沒病,有的早夭,有的晚死的原因,簡單易懂,直截了當。

其餘三人思索了一下,點頭認可。

『先天之炁,各自有定數,然德補續之……』

第三條。

宗教的基礎向善理論。當然,也會因此演化出什麼『採補』、『吸血』之類的東西出來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大體上規勸信眾向善積德,是一個宗教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否則遲早都會出問題。

『先天之炁,後天之德……』譙並略有所思的喃喃重複著。

雲逸點了點頭。

原本道家也有先天后天之說,也有一炁化三清等等,但是比較含糊,也沒有能夠具體規範起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搞什麼『道可道非常道』,讓人莫名其妙雲裡霧裡,不利於宗教推廣。

宗教想要推廣,就必須簡單直接。太過於複雜的體系,其實很不利於複製和黏貼。

現在如果採用新道教的理論,那麼先天的『炁』就是各個人的不同的.asxs.,至於成長走得如何,則是靠後天積累的『德』。這樣的說法不僅僅是可以滿足士族世家的需求,也可以適應普通百姓的精神渴望。

新道教甚至還有一定的麻痺穩定,消除社會階級矛盾的作用。畢竟現在依舊是封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技術不可能提供新的社會模式的土壤,所以剝削和被剝削依舊還是整體封建社會階層之間的主題。

『以道方可求德,立道則德聚,德聚則化炁,如此便為造化也……』雲逸最後說道。

這也是最後的歸納,也是新道教生存的根基。『炁』和『德』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只有所謂的『道』,才是日常生活當中可以遵循,可以做的事情,所以一切的發散的虛無體最終落到了具體的實際事務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