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1732章 青龍寺大論(第2頁)


“那就去罷……”斐潛一邊落筆在行文上批覆著,一邊說道。

龐統拱手,低頭緩緩而退,然後到了門口的地方停了下來,正了正冠,便昂頭挺著肚子,將袖子往身後一別,向外而出。

“這架勢……呵呵……”斐潛看著龐統離去,不由得笑了笑。

若是不知道的,看這個架勢,還以為龐統這是要上戰場了呢……嗯,其實說是戰場,也沒有錯……

斐潛目光落在自己方才批覆的行文上面,看著略有一點點走形的字體,不由得嘆了口氣,把筆放了下來。雖然斐潛表面上似乎看起來並不是很在意的樣子,但是瞞得過別人,瞞不過自己。

第一場,能不能打好?在最終結果沒有出來之前,縱然是已經做了許多的準備,可是依舊讓斐潛有些緊張……

……(。?ˇェˇ??)……

龐統坐在青龍寺的主會場之中,看著前方的講壇和四周的殿房,摸著肚皮,不由得有些唏噓。

最早的時候只是準備修建三進的一個殿落綜合體,結果一再擴大,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主殿,兩處分殿的,三個廣場,四方鐘鼓樓的大型建築群落,把龐統的肚皮都瘦出褶皺來了。

白虎觀是漢宣帝搞的,雖然大家都知道青龍寺是斐潛出錢搞的,但是隻要斐潛不露面,那麼自然也就輪不到有人說斐潛僭越。

誰也別多問,問了就是一個“純民間”的學術研討會而已……

隨著周邊鐘鼓齊鳴,代表著這一次的“純民間”的學術研討大會正式開始,龐統也不由得有些氣息紊亂了些,呼出一口長氣。

反觀鄭玄,當他走上高高的講臺的時候,看起來倒是一點都不緊張。

易經在後人眼中,似乎差不多等同於封建迷信,但是實際上易經不僅僅是一個用來占卜的作用,同時包含著許多哲理思想。

正坐之後,鄭玄微微咳嗽了一聲,便開口說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聖人之言之意,其皆不可見乎?非也!故而又有云,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今言《易》,便由於此也……”

“《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雲曰,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之不可見,則乾坤或幾息矣……”

和普通宣講的時候不同,鄭玄一開場就走向了更高的層面,並沒有像是平常授課一樣,對於字句有做什麼闡述和解釋,反正就像是高端的學術報告會,臺上大佬又講又畫搞了一黑板,聽得懂聽不懂全靠各自造化的類型。

不得不說,鄭玄對於易經的理解,是有著相當的水準的,但是鄭玄也脫不開時代的侷限性,一開篇便是採用了《周易乾鑿度》之中的話語,雖然加以引申,然而《周易乾鑿度》其實是《易緯》當中的一小部分。

之所以說一小部分,是因為緯書從西漢開始,到了東漢現在,已經是包羅萬象,什麼都有,不僅僅是《易緯》、《尚書緯》、《詩緯》、《禮緯》、《春秋緯》、《樂緯》、《孝經緯》等算是正兒八經的經書緯,還是像是講老子的,莊子的,甚至講尹公的,講劉向的都有……

讖緯,一向是不分家的。

到了西漢末期,讖緯已經是非常流行了,王莽曾經召集大批精通“天文圖讖”的人“記說廷中”,為自己篡位打基礎,而光武帝劉秀更是利用了圖讖興起,甚至在得了天下之後,依舊採用讖緯來決定一些紛爭和猶豫不決的事情。

不過麼,華夏永遠都有聰明人。或者說全世界都差不多。就像是有人搬來羅漢做旁證,就有人想要搬個菩薩來,後來連佛來也不夠了,還要請上古佛……

劉秀利用讖緯興起,也就產生了一些人利用圖讖來和他對抗,比如公孫述據蜀與劉秀對立,就曾自造讖語來同劉秀鬥爭。為此,劉秀於中元元年“宣佈圖讖於天下”,就是把圖讖書的定本公諸於世,同時下令不許再私造和妄改圖讖,犯禁者死。

劉秀的本意或許是想要接這個名頭,將讖緯結紮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反倒是他將讖緯公佈之後,讖緯之學在東漢時期更加興盛,凡是博學的人都必須通曉讖緯之學,讖緯被尊為“秘經”,號為“內學”,具有神學正宗的權威性,甚至用圖讖來正《五經》,故讖緯之學如日中天,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