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六八一章 詩和遠方


文字就是一個文明的基石,農耕文化之所以最後戰勝了遊牧文化,並不是因為在武力上有多麼的英勇,而是在文明這一棵大樹上爬得比遊牧的文化更高。

一種文明的好壞,不是說段時間內能爆發出多少,而是在漫長的歲月當中能不能持續的保持生命力,能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就像現在漢代的漢人和胡人。

於扶羅和裡那古在思索著,斐潛同樣也在思考。對於這個方面的認知,斐潛也是到了現在才有一個更為深刻的概念。

中原華夏為何雖然有動亂不定,但是最終還是會走向大一統?

民心?

呵呵,也算吧。

但是更深層的東西是這塊土地上的生產生活模式,也就是農耕文化最終在起作用。

農耕文明深切的依賴土地,需要常年的值守莊稼,因此就會在適宜耕作的地方掘穴築屋,修建長期居住的場所,這樣就慢慢的形成了村落,然後擴大成為了城鎮,也就自然的形成了鄰里關係和家族關係。

而中央的封建集權國度就很容易的根據這樣的地域關係劃分出來了郡縣,然後進行管理,根據土地進行徵納賦稅,攤派勞役,而且因為華夏的農耕地區相對集中,大部分都在長江黃河流域,這種緊密相連的地域關係,就算是短時間的分裂出來,都會因為人口的不斷擴展,而導致對於土地的進一步飢渴,最終導致不管在這一塊相連的土地上有多少紛爭,最終都會形成一個大一統的格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塊區域上,土地一直屬於國家的,只不過形式上略有不同而已……

華夏幾千年文明,就是在這樣的輪迴當中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敗。

當土地多於人口的時候,王朝就興起了,當土地開始供不應求的時候,王朝就走到了巔峰,當為了土地開始瘋狂的時候,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少數階級的手中的時候,這個王朝就走向了末路……

漢、唐、明、清,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套路。

唯獨元除外。元朝是北方的好鄰居遊牧民族的唯一的一個巔峰朝代,清朝的小辮子也就是撿了點牙慧而已。

所以,斐潛想著,既然有機會,為什麼不實驗一下?

“單于,豪帥,二位對於北地應是比我更加的瞭解。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上一次開設像我們這樣的邊境集市是在什麼時候?”斐潛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