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二五一章 路途上的意外(第2頁)


一路西行,和斐潛南去荊襄有些相似,又有一些不同,從洛陽城所在的河南尹往弘農郡走,過了谷城就是新安,而在這兩個縣城之間有一個天下名關——函谷關。

函谷關其實分成兩個,一個是秦朝函谷關,一個是漢代函谷關。兩個函谷關並不是在同一個地方,當時秦國為了防備東方諸國西進,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據險設關,名“函谷關”。

後來漢朝定都長安,就跟後世北上兩城一樣,許多人都以自己是城內人自豪一樣,所以當時漢初也有許多人以自稱“關內人”自豪。漢武帝時期,那時弘農郡還沒有這個稱呼,有一個人名叫楊僕,因為平叛有功,即將封侯,但是關內地區的差不多封完了,漢武帝就跟他說,要不在關外給你找個地皮封吧?

因為老家在新安南灣的楊僕並不情願做一個“關外侯”,於是上書漢武帝,願意貢獻家財,將函谷關東移至今新安縣境。漢武帝也覺得移關有利於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於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從此有了漢函谷關。

兩個函谷關之間,就是從關西要進入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崤函通道”!北面是黃河,南面是秦嶺,中間就是唯一進入長安雍州的通道,重要性不言而喻。

斐潛一邊坐在馬車內搖搖晃晃,一邊思考著,董卓一旦退入了關中,如果要進攻八百里秦川的長安地區,自古以來就只有四條路線。

一個自然是洛陽和長安之間的所謂重要路線“崤函通道”,這個就是現在斐潛腳下走的路了。這條路只要在函谷關一卡,難以展開地形加上雄關,會讓所有領軍攻打的將領深感崩潰。

第二條就是從上黨地區的運城盆地西渡黃河,這條路看起來似乎很寬大,但是實際上可以供給大軍渡河的渡口並不多,而且渡河之際極易遭受攻擊,也並非易事。

第三條路就是當年劉邦進關中走的那一條路,從南陽盆地翻越秦嶺,過武關克藍田,才能正式進入關中,但是這一條路,不是要渡丹水就是要翻秦嶺,還要攻打武關,如果當初秦朝不是主力被項羽牽制住,劉邦還真的沒有什麼機會走通這條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