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甚 作品

第五十二章 美麗、智慧與戰爭(第2頁)

李鳳堯立像於水部第一的本源祠堂外,有大批的人真心信奉。

若干年後,浮陸世界未嘗不會出現美麗圖騰、智慧圖騰、戰爭圖騰,並衍生相應的部族……那等資糧將是何等豐厚。

姜望甚至在心裡開始設計圖騰的形象了——美麗圖騰可以是鳳堯姐的形象縮略,她只要站在那裡就極美麗。智慧圖騰就是鳳堯姐在權座上思考,戰爭圖騰就是鳳堯姐挽弓殺敵?

淨水承湮提著一隻大書箱,在這時走到大堂,將其平放在桌上,打開箱蓋給姜望看:“先生請看,這裡都是淨水部多年對幽天的研究。現在全部敬奉。”

箱子裡是堆得滿滿當當的書稿,密密麻麻的浮陸文字,氤氳著墨香。

姜望低頭致意:“多謝。魔龍受誅,有淨水部貢獻的一部分力量。”

林羨走上前去,將這隻書箱收起。柴刀掛在他的腰間,並不鋒銳,反而厚重笨拙。他好像也和他的柴刀一樣鈍了,但卻有更堅實的力量感。

“臨川先生太客氣了。”淨水承湮站在那裡,斟酌著送客的語氣:“我知先生事繁,就不……”

“對了。”姜望自說自話:“還想跟您打聽一件事情。”

淨水承湮試圖用疲憊的站姿令訪客自覺:“請講。”

姜望恍如未覺:“當年聖狩山之變的細節,貴部可有記錄?”

淨水承湮回頭看了看椅子,終是在姜望對面坐下了,雙手搭在一起:“想不到臨川先生對浮陸的歷史這麼清楚……聖狩山之變在當年就是一樁懸桉,沒有任何有用的線索,自然也沒有合理的解釋。當年如此,一千多年後,又能留下什麼記錄呢?無非‘聖狩山折,因果不明’。”

姜望點了點頭,語氣自然地道:“貴部的巫祝,當年不是去聖狩山查探過嗎?聽說後來……和聖狩山之行有關嗎?”

淨水承湮道:“翊元大人是在聖狩山傾倒七年後,在昇華圖騰聖靈的過程裡失敗死去,此事見載於書,我想他老人家的死,跟聖狩山是沒什麼關係的。”

姜望又道:“當年的聖狩山之變,沒有任何線索留存。第一時間前往探查的四尊圖騰之靈,全部在十年內身死。也由此導致了他們所屬部族的格局變化。其中最強的玄風部分裂為八部,渾土部、宵雷部都實力大損,一蹶不振。唯有淨水部,在千年之後,仍然保持著水部第一的位置……想來自有特殊之處?”

面前這位青天來客對浮陸歷史的瞭解,顯然遠遠超出了淨水承湮的想象。

他端矩地坐在那裡,審慎地道:“說特殊倒也沒什麼特殊,淨水部能夠傳承至今,大家的日子還能過得不錯。一賴天卷,人才不絕。二賴心齊,淨水部萬眾一心,奮勇砥礪……如此,才萬幸未辱先祖。”

“說起先祖。”姜望悠悠地道:“我記得在傳說裡,淨水部的先祖,是第一個滌盪涯甘湖,提取可飲之水,變涯苦為涯甘的人?”

臨川先生來淨水部,絕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準備!

淨水承湮心中有了這樣的覺知,語氣則更為謙卑:“傳說都是如此,水部三十六族,大半先祖都跟涯甘湖有關。”

但姜望並沒有如他所想的那樣窮追不捨,而是話鋒一轉:“在那場變故里,是先有涯甘湖之陷,再有聖狩山傾塌。說起來我知曉涯甘湖算是浮陸人的母親河,都不能以‘聖’為名。這聖狩山為何能有個‘聖’字呢?”

淨水承湮鬆了一口氣,解說道:“在古老的傳說裡,最早的人們聚居在聖狩山上,以樹為屋,藤葉為衣。飲涯甘之水,食大湖之魚,摘聖山之果,狩老林之獸。如此繁衍生息,人口日益增多,後來才徙居各處……我們浮陸人,都是從山上走下來的人。所以那座山有其聖名。”

姜望靜靜聽罷,便起身道:“多謝巫祝解惑,今日多有叨擾。”

淨水承湮心裡已經做好了被不斷追問歷史隱秘的準備,沒想到姜望說走就走。

本是盼著他走,這會倒是有些無措:“臨川先生這就走了?”

姜望笑問:“巫祝想要留我?”

淨水承湮縮了回去:“您忙,您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