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二百九十六章 道德挾持(第2頁)

  “其他人未必支持儒學一系的想法,但他們的教育體系,乃至使用的教材,卻是大家都在效仿的。所以,連帶著這種風氣,也定格下來,成了中原教育的重要部分。”

  “當然,隨著教育快速推廣,和人數的增加,新的‘士’所屬的社會階層越來越下移,實際上已經從貴族變成了平民。但這些有文化的平民,依然學習和之前同樣的書籍,接受同樣的教育。而這種儒家式的教育體系又非常開放,導致有點錢去上學的人,都開始以貴族自居了。”

  “真的?”朱文奎有些意外:“我怎麼感覺看不出來啊。”

  “因為孔子和他的同行們,把貴族和公民的界限模糊掉了;頻繁的戰爭,又讓公民和自由民的界限也模糊掉了。”郭康回答:“所以到最後,受過教育的編戶民和貴族已經沒有明確的邊界,陳平這樣的破落戶,只要上過學都可以自稱‘遊士’,也確實能夠獲得上升渠道。哪怕中間有各種反覆,也無法阻擋這種趨勢了。”

  “而且,貴族也是個很大的群體,不見得生活奢侈就算貴族了。但有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你看他們是否很熱衷於討論國家政事就可以了。”

  “普通人是沒有必要考慮這些的,因為國家管理和他們根本沒有關係。如果哪個群體習慣性地在意這些,說明他們下意識地認為,這是和自己相關的事情。現在中原的讀書人,就是一個典型了。”

  “原來是這個意思,好像也確實……”朱文奎想了想,又說:“那這樣的話,對於道德有什麼影響?”

  “原本道德是分層的,但這麼發展下去,就沒法分層了。”郭康解釋道:“本來有貴族的道德,公民的道德,自由民的道德,大家的要求並不一樣。但這麼一混,就分不清了,最後也就剩下了一種道德。”

  “同時,本來主導文化的‘士’是下層貴族,但後來加入了大量平民,這樣必然會導致整體風氣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完成之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了:下層有自己的道德,而且他們會認為,這種道德就應該是通用的,從而強行把自己的道德加於上層。這可能都超出一般的道德綁架了,因為背後是自耕農和小田主們,實打實的武力威脅——在眾多文明中,都是很少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