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二百五十八章:洪流



                夜不收回馬探報,在確認了清軍真的退走的之後。

    孫傳庭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從濼口鎮移師抵達濟南城西。

    孫傳庭帶領大軍到來,再度在濟南城中引起了波瀾。

    身為山東布政使的張秉文協同著山東巡按御史宋學朱,領濟南城中大小官員出城相迎,道路的兩側站滿了前來的迎接的士紳百姓。

    甚至連德王府都派來了使者,帶著用來犒軍的牲畜和糧米。

    若非因為礙於藩王的身份,擔憂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只怕是德王都會親自出城相迎。

    朝庭的律令制度是嚴禁藩王及宗室參與軍政之事,不過濟南一戰仍然有不少德王宗室衝破藩禁,加入守城的隊伍。

    在數百年間安逸的生活之下,縱使是有無數的人在其中沉淪,但是在危難之時,仍然有人保持著血性。

    陳望也站在隊列之中,在城外迎接著帶領著大軍到來的孫傳庭。

    孫傳庭御下嚴厲,對於貪贓枉法的官紳不假辭色,但是對於能吏百姓卻並不苛刻。

    從陳望傳去的信中,孫傳庭也得知了濟南城中的境況。

    因此在這最後的一段路,孫傳庭下了馬與濟南眾官一路步行入城。

    清軍圍攻濟南城九個晝夜,濟南城中兵微將寡,但卻上下一心。

    硬是以三千弱卒,十萬民夫守住了清軍猶如潮水一般的攻勢。

    官員在前將校用命,軍民一心前赴後繼,城中死傷者兩萬餘眾。

    城中數萬戶的人家,如今家家戴孝,戶戶披麻,一眼望去滿城的素縞。

    孫傳庭舉步走在濟南城的道路之上,迎著一道道充滿感激的眼神,看著一片片跪倒在地的百姓,心中五味雜陳,只感覺有什麼東西堵在心口一般,難以言喻。

    他突然就明白了很多的事情,明白了很多的東西。

    在濼口鎮,那歷歷在目的慘狀,讓他明白了盧象升的堅持。

    而在這一刻,孫傳庭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盧象升明知事難為之,卻仍然選擇孤軍深入。

    楊嗣昌高居於廟堂之上,對於他來說一城一地的百姓,一營一部的軍兵,都只不過是一張張冰冷無情的白字黑字。

    但是盧象升不是楊嗣昌,他自始自終都站在泥濘的土地之上,跟著他所愛護的百姓站在一起。

    盧象升在宣大,在北直隸,眼睜睜的看著慘狀發生在一起。

    或許盧象升心中也曾經有過猶豫,或許盧象升心中也曾經有過遲疑。

    勝率渺茫,是否真的應該暫時避開鋒芒,保存實力。

    但身為邊臣,身為督撫,肩負著守境安民之則,卻無力阻止東虜的肆虐和破壞。

    眼見著一個個昔日繁華的城池化為廢墟,眼見著無數的百姓慘死,橫屍於荒野丘墟之上,這讓盧象升如何能夠泰然處之,安坐於營壘之中?

    誠如盧象升所言:

    國家危難,安能置身事外?

    百姓受苦,安能坐視不理?

    ……

    楊嗣昌的籌謀,盧象升何嘗不知。

    若是盧象升願意低下頭顱,遵從楊嗣昌的安排,那麼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但是盧象升這樣高傲的人,怎麼會願意屈下自己的頭顱,坐視國家的危難,放任百姓受苦受難。

    天子的猜疑,同僚的攻訐,朝堂的汙衊,最終逼迫著盧象升走到了絕路。

    在進往賈莊的那一刻,盧象升其實就已經預知到了可能發生的一切,預見了自己的敗亡,預見了自己的結果。

    但是盧象升還是義無反顧帶領著僅剩的軍兵,進往了鉅鹿的賈莊。

    在南宮的郊野,三郡的父老冒著風雪,揹著口袋,拎著布袋,身穿著單衣,骨瘦嶙峋卻還是將家中僅存的糧食送來。

    在危難之時,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的軍兵,仍然願意追隨著他。

    他不能對不起他們……

    ……

    濟南城中血氣瀰漫,呼吸之間盡是鮮血腥臭味。

    孫傳庭行走在街道之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向著前方走去,每走一步便感覺腳步更為沉重一分。

    走到最後只感覺自己的雙腿如同灌滿了鉛石一般承重。

    無數雜亂的念頭在孫傳庭的腦海之中縈繞。

    孫傳庭在想一件事,如果他沒有領兵及時趕到,如果他沒有能夠驅走清軍,等到濟南城破的時候,城中這數十萬百姓的命運將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