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二百五十四章:擊西(第2頁)

    建奴大軍兵圍瀋陽,薊遼各鎮皆是畏懼建奴兵鋒不敢出戰。

    那些從南方遠到的川兵諸將卻是紛紛請戰。

    直至今日,他仍然記得其中一名川兵將領所說的一句話:

    “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渾河一戰,川浙兩鎮軍兵於瀋陽城外死戰,而最應該守衛瀋陽的他們卻……

    祖寬緊咬著牙關,握緊了手中的馬槊,因為用力他的手臂甚至都在不斷的顫抖,他終於是下定了決心。

    “回稟督臣,督臣心存決勝之志,為將亦有決死之心!”

    “通令全軍,列陣迎敵隨我殺奴!”

    “殺奴!!!”

    隨著祖寬高高舉起手中的馬槊,策馬出陣。

    環繞在他身側上千名遼東甲騎加入了戰場之中。

    “殺奴!!!”

    伴隨著震天的呼喝聲,明軍右翼原本搖搖欲墜的防線竟然在頃刻之間已是穩定了下來。

    祖寬一直以來都憋著一口氣,底下的軍卒又何嘗不是一直以來都憋著一口氣?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哪一個普通的遼人不想要復土,不想要重回家鄉?

    遼東,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是他們先祖的安息之地,也是他們從小長大的故鄉!

    ……

    右翼的變化沒有能夠逃過多爾袞的眼睛。

    在經歷過了初期的試探之後,他的就已經是想好了方略,因此這才集中精銳進攻處於明軍右翼的祖寬部。

    遼東的騎兵雖然戰力不差,但是他們的作戰意志薄弱,那些明軍將領太過於愛惜自己家丁,甚至比起各旗的旗主愛惜自己的旗丁。

    一旦遭受的損失過重,他們便會快速的撤退,很少有拼死反擊的時候,

    多爾袞的本意是從明軍的右翼打開缺口,而後一舉擊敗明軍的大部隊。

    眼下情勢的變化確實超出了多爾袞的預料,原本一直不願作戰的遼東軍竟突然奮勇了起來。

    “通令諸軍,放緩攻勢,兩翼騎兵以消耗為主,前軍也以消耗為主,先行消耗明軍火藥彈丸,讓軍中的輔兵跟役上陣。”

    “持我手令傳令各營,將之前營地之中抓捕俘虜過來填補空缺。”

    一鼓作氣擊潰的明軍的計劃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現階段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穩住局面,徐徐圖之。

    明軍的車營普遍缺乏主動進攻能力,只是防禦效果卓著,沒有重型火炮難以攻破,強行進攻就算攻破損失也難以讓人接受。

    先攻一鼓作氣的機會已失,既然暫時無法攻破,那就先放緩攻勢,到時候拿炮灰來填。

    拿炮灰填線消耗完敵軍的火藥和彈丸,近戰接敵這樣的戰法也曾經讓他們擊敗過不少的明軍。

    明軍的火炮轟擊頻率正在慢慢的降低,開炮的間隔時間也在逐漸的延長。

    很多時候在沒有重炮的情況之下遇到明軍的車營,採取這樣的辦法的往往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多爾袞不是莽夫,自然是根據戰場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當下的進攻方式。

    早在計劃和明軍大戰之前,便已經是想好了各項情況的應對方法。

    領了軍令的幾名塘馬不敢怠慢,一路向下急行,下了望臺之後三步並作兩步跨上戰馬,徑直便往各營的方向飛馳而去。

    雖然不知道明軍的戰鬥意志為什麼突然變強,但是這些事情暫時還都無關緊要。

    最為重要的是,濟南城的防線正在土崩瓦解。

    負責指揮進攻濟南城的譚泰傳來捷報,濟南守軍的陣線越發的薄弱,已經是到了強弩之末。

    突破的次數越來越多,午時左右應當就能突破城牆,進駐濟南。

    濟南城內的明軍已經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守城的物資也用的差不多了。

    譚泰那裡還有一萬多人,只需要攻破濟南城,譚泰麾下的兵馬就能解放手腳。

    將那些尚在隔離的兵馬調動起來,守住濟南的各個城門,佔據濟南城。

    譚泰麾下的一萬餘人足以左右戰場的局勢,譚泰只要領一部偏食趁著鏖戰之際繞至明軍的後方或則側翼,便可以改變戰場的僵持之勢,給予明軍致命的一擊。

    所以現在多爾袞並沒有如同之前一樣焦急,現在他已經心平氣和許多。

    因為,勝利近在咫尺,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