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二百五十一章:風雪


  崇禎十二年,正月初二,黃昏。

  在戰火之下已經是化作一片丘墟的濼口鎮,再度恢復了些許的生機。

  一面面赤紅色的旌旗林立在濼口鎮的中央和四野,大隊大隊的明軍軍卒順著殘破的官道步入鎮中,開赴灘頭。

  早在兩漢之時,濼口就是濟水沿岸的重要碼頭,後來的歷朝歷代濼口作為濟水的渡口,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雖說黃河河道幾經變幻,濟水也隨之相應的發生著改變。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昔日的濟水之名甚至都已經消失。

  如今這一段濼口這一段的河水也改稱為了大清河。

  但是濼口的地位卻始終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重要的碼頭和渡口。

  明代之時,濼口的繁華也達到了頂峰。

  濟南、泰安、東昌、兗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裡集散。

  明崇禎六年刊印的《歷乘》中記載:

  “雒鎮,城西北二十里,商人貿易之處,膠萊分司駐焉。”

  “鵲山高峙,大清東流,樓船往來,亭閣飛甍,誠一巨鎮。”

  雒鎮就是濼口鎮,從這些典籍的描述便足可見濼口古鎮的繁榮。

  只不過,濼口鎮的繁華已經是過眼的雲煙,清軍過境,留下的只有焚燬的房屋,燒黑的廢墟,殘破的斷壁殘垣。

  哪怕是經過了數次的清掃,濼口鎮中仍然縈繞著淡淡的血氣味。

  正值隆冬時節,朔風凜冽,雪飄如絮,天氣寒冷異常。

  那些被清軍所殺的鎮民,死去不過數日的時間,他們的屍體並沒有腐爛,因此空氣中並沒有多少腐敗的氣息。

  入鎮的明軍將鎮中死去的鎮民屍首都收攏了起來,安置在了濼口鎮的南郊。

  濼口鎮的南郊郊野之上,大量的軍兵正來來回回的搬運著死難者的屍體將其投入淺坑之中。

  還有一部分的軍兵正不斷將木材和引火物投擲入內。

  戰爭之後多有大疫,就是因為有大量的人畜死去,屍體得不到妥善的安置,暴露在外進而引發的疫病。

  這個時代的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只是要埋葬掉這麼多人,光是挖掘出一個大坑都是極為耗費精力。

  大戰在即,能夠節省一點體力便是一點體力。

  所以孫傳庭下達的命令是集中焚燒死難者的屍體。

  孫傳庭身穿著將甲,頭戴著水磨明鐵盔,身穿著罩甲,外罩著一件裘衣,站在南郊新修的簡易望臺之上,凝視著不久前剛挖出的淺坑。

  淺坑之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幼,男性的身上多有創傷,而女性身上基本都沒有多少的衣衫,身軀之上多有淤青,告訴著世人在她們的生前曾經遭受著怎樣的折磨和痛苦。

  孫傳庭緩緩閉上了眼神,輕輕的嘆息了一聲。

  他不是真正的鐵血的心腸,哪怕這一路上他看過無數同樣的慘狀,但是他仍然做不到熟視無睹。

  跟隨著清軍的腳步一步一步而來,孫傳庭也開始能夠慢慢理解盧象升內心的所想。

  他原先對於盧象升堅持出戰,孤軍深入的埋怨,也在此刻徹底煙消雲散。

  盧象升這一路見到的情景,只怕遠比他更多,也更為淒涼。

  孫傳庭感覺有什麼東西堵在心口的位置,悶得他難以喘息。

  隨著最後一具從廢墟之中被扒出來的屍體投入坑中,守衛在淺坑四周的軍卒也將手中引燃的火把丟入了淺坑之中。

  淺坑的坑底也放有大量的引火物,焚燒完後,這個鎮所有的人都會徹底的被掩埋在地底的深處。

  隨著一支支火把投入淺坑之中,火勢也開始緩緩升騰而起。

  從西北刮來的寒風一刻不歇,向著東南河道的方向不斷的吹襲著。

  洶洶的火焰升騰而起,橘紅色的火光照耀在所有人的眼眸中。

  子不能庇父,君無可保臣。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血紅的夕陽映照橘紅的火焰,北風吹拂如泣如訴,人如螻蟻命如草芥。

  陳望站在孫傳庭的旁側不遠,和賀人龍、曹變蛟兩人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