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 作品

第二百一十五章:真定(第2頁)

  探馬來報,大隊明軍正從西南面馳援而來,其前鋒已經逼近了滹沱河了,粗略估計人數在萬眾之上。

  他們一共也就是三個甲喇的人,算上隊伍中的蒙古人,還有輔兵和跟役,一共也才四千多人。

  八旗制度定下之後,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章京一人,也就是參領。

  一甲喇滿編有一千五百人,這個數量差不多和普通的一營明軍數量相當,實際上的人數波動起伏很大。

  硬要將其換算成明軍中的官職,甲喇章京差不多等同於,實力弱的差不多是明軍之中的千總和守備、遊擊一級的營將,實力強勁的便是參將、總兵一級的營將。

  在甲喇之上,又設固山,一固山實際上就是一旗。

  以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

  固山額真,為一旗長官,管理全旗戶口、生產、教養、訓練等事。

  固山在漢語中的意思就是“旗”,額真的意思是“主”,所以固山額真直接翻譯過來是“旗主”的一絲。

  但固山額真語意雖和旗主同,卻並非是真正的旗主,而是旗主的下一級。

  固山額真依舊是本旗旗主的屬人,雙方有著上下級的主僕關係,出兵征戰指揮權,仍然是歸本旗旗主掌握,將其看作旗主的副手其實更為合適。

  原先黃臺吉還沒有稱帝的時候,國內只有滿八旗。

  天聰九年,也就是崇禎八年,黃臺吉在征服察哈爾蒙古等部後,對眾多的蒙古部落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徹底改易了歸附蒙古基層的制度。

  蒙古諸部被統合在一起,編為牛錄分為八旗,也就是之後的蒙古八旗。

  崇德二年,也就是崇禎十年的時候,增設漢軍旗為二旗,旗色玄青。

  截至目前為止,清廷共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兩旗,共一十八旗,也就是一十八個固山。

  按照牛錄三百,甲喇一千五,固山七千五來算,十八個旗也就是十三萬五千人。

  當然,清廷如今擁有的兵員自然不是這個數目。

  清軍十八旗之中每個旗的人數都不盡相同,人數有多有少,有強有弱,自然是不可能剛剛好是滿編。

  “嗚————”

  低沉的角號聲響起,沒有震耳欲聾的喊殺聲,沒有驚天動地的吶喊聲。

  真定城下,那些原本隱藏在盾車之後與城上守城明軍對射的清軍甲兵也有了動作,他們放下了手中的弓箭,握住了腰間的順刀,扣住了厚厚的牛皮盾牌。

  守兵先行,步甲跟行,馬甲隨後,護軍壓陣。

  一眾清軍的軍卒有條不紊的按照預先設定的順序,順著雲梯向著真定的城上攀登而去。

  所謂護軍,其實就是白巴牙喇,也就是白甲兵。

  內穿鎖甲與棉甲、外照著打磨拋光的亮銀明甲,白甲者,共穿三層重甲,攜重弓,帶順刀,持虎槍,配圓盾。

  老奴時期,後金每牛錄抽丁口一百,選白巴牙喇十人、紅巴牙喇四十人,黑營兵五十人。

  白巴牙喇和紅巴牙喇便是後世滿清護軍與前鋒營的前身。

  黃臺吉即位之後開始逐漸改革軍制,根除弊病,白巴牙喇和紅巴牙喇等制度也因此逐漸被廢除。

  天聰年間,黃臺吉建立巴牙喇營,將各旗的巴牙喇集中管理,每旗均有巴牙喇營。

  巴牙喇營的主官為巴牙喇纛額真,天聰八年改稱巴牙喇纛章京。

  鹿鼎記之中的鰲拜,原先便是鑲黃旗的巴牙喇纛章京。

  清軍改了名,但是明軍還是照舊將這些護軍稱為白甲兵,或是精兵、銳兵。

  那分得撥什庫大馬金刀的站在城下,他根本不擔心自己的安全,他身上不僅穿戴著三層的重甲,周圍還有手持著牛皮盾牌的甲兵。

  城牆之上的明軍已經被射的抬不起了頭來,根本不敢出現在垛口。

  只要一出現垛口,就會被城下早已經是挽弓搭箭,嚴陣以待的清軍步弓手一箭斃殺。

  數十步的距離,正是清軍步弓手手中重弓的最佳殺傷範圍。

  他們從白山黑水之中走出來之前一直過著漁獵的生活,長久的漁獵生活,讓幾乎每一個成年的滿族男子都擁有不俗的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