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文化與革命

【古代的貧民百姓用不起竹片時,就用楊柳樹的枝條,剝去枝條的皮,交織成方塊,再用木錘在石頭上敲平,用來寫字。

 根據《墨子》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將縑帛用作書寫材料,它是一種高質量的書寫材料,應用廣泛,記錄能力更強,但價格昂貴。】

 【西方人早期使用陶片文,他們也有紙草片,這類物品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歐洲的羊皮紙也是一大記錄材料,製作羊皮紙的方法是先將羊皮颳去毛和肉,然後使用鞣革方法將其處理成羊皮紙。

 《聖經》最初就是寫在羊皮紙上的。

 古代印度和我們很像,他們除了使用貝葉之外,人們還習慣使用樺樹皮來寫字。

 在古代南美和中美洲地區,他們有一種特殊的“木絲布”來書寫。

 他們使用一種無花果屬植物的枝條,經過用木錘敲打後,取出其中的嫩皮和枝條,編織成深色的木絲布。

 這種木絲布的形狀和中國古代的“楮皮布”相似,但質地更為粗糙。】

 看著天幕展示的各種材料和製作方法,記錄官們不敢停歇,生怕一個低頭就錯過重要的部分。

 皇帝們也注意到天幕提過的其他地方,對照著地圖,發現遠在海洋的西方和其他的分散地區,看來不同時期那些海外的國家也在不斷進步。

 看到很多國家採用樹皮等記錄,眾人只想看看這紙是怎麼做成的。

 【公元2世紀,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革新。

 他在原料上採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同時採用石灰進行鹼性烹煮工藝。

 簡單的說就是將他們混合,再經過切碎、洗滌、蒸煮等程序,從而改善了紙的質量。

 這種被稱為“蔡侯紙”的新產品質地優良、成本低廉。

 可惜當時並未得到重視,其主要用於皇室和朝廷,並未普及到老百姓的手中,很多時候,簡牘依然是重要的文字載體。

 直至南北朝時期,造紙術取得了重要的發展,甚至完全取代了簡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