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唐朝詩人(完)(第2頁)

 他經受了社會的毒打,從一個直言不諱的熱血青年變成搞意識流創作的詩人: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首《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被許多人拿來讚美老師的無私奉獻。

 (唐大和五年)831年,林傑出生。

 他期待天河兩邊的星星相遇,在七夕節記錄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故事穿過歷史的雲煙,對月穿針的習俗也依然存在,讓我們得以在幾千年後還能透過詩歌與古人同頻共振。

 (唐太和七年)833年,大唐的最後一位詩人羅隱登場。

 首先長得就很抱歉,自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是十多次考不上的科考釘子戶,只能“今朝有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他懟天懟地懟皇帝,卻始終和唐朝的勞苦大眾站在一起: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一個最自由開放又浪漫繁華的朝代就此落下帷幕。

 三年後,羅隱去世。】

 天幕下的眾人看到了一個龐大繁榮的國家從無到有,由盛到衰。詩人的浪漫、王朝的欣榮、百姓的自信,讓他們心嚮往之,想必大唐子民也是自發的引以為傲。

 『大唐萬國來朝,是我們共同的白月光,也是讓我們民族自信最高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