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8章 聞喜公裴行儉(第2頁)

 裴行儉的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得到了西域各國的認可和讚譽。他們紛紛慕義歸附,願意成為唐朝的藩屬國,與唐朝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裴行儉的威望也因此水漲船高,成為了西域地區的領袖人物。

 在軍事上,裴行儉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善於運用兵法戰術,多次成功抵禦了外敵的入侵。他還注重培養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使得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有效加強。

 三、執掌選事,創新選才制度

 吏部,作為唐朝負責官員選拔的重要部門,其職責之重大不言而喻。裴行儉與李敬玄、馬載共同肩負起這一重任,他們三人齊心協力,共同為朝廷選拔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裴行儉在吏部任職期間,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公正無私的品質。他深知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因此始終將選拔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他注重考察官員的品德、才能和實績,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使得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

 為了提高選才的效率和公正性,裴行儉創立了長名姓歷榜及銓注等法。長名姓歷榜是一種記錄官員姓名、籍貫、履歷等信息的榜單,它使得吏部在選拔官員時能夠更加方便地瞭解官員的基本情況,從而更加準確地做出決策。而銓注法則是一種對官員進行綜合評價和分類的方法,它使得吏部能夠根據不同官員的特點和才能,將他們分配到最適合的崗位上。

 這些制度的創立,不僅大大提高了選才的效率和公正性,還為後世的選才授官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為後來的朝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使得官員選拔工作更加科學、公正和高效。

 裴行儉在吏部的工作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廣泛認可。他的公正無私和卓越才能贏得了人們的讚譽和尊敬。他的事蹟和成就也被後人廣為傳頌,成為了唐朝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四、出征邊疆,平定叛亂

 上元三年(676年),吐蕃勢力日益強大,對唐朝的邊疆構成了嚴重威脅。裴行儉臨危受命,出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秦州右軍總管,肩負起防禦吐蕃的重任。他深知戰爭之殘酷,更明白邊疆安寧對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精心策劃,嚴密部署,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在與吐蕃的戰爭中,裴行儉展現出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和軍事謀略。他善於觀察敵情,準確把握戰機。他靈活運用兵法,採取攻守兼備的策略,成功抵禦了吐蕃的多次進攻。他的軍隊在他的指揮下,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