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玲金玲 作品

第170章 秋收,交公糧(第2頁)

 當然做飯的人只有上午不上工,下午還是要上工的。

 這個時候她就跟著王春花撿掉落在地裡的大豆。

 那個時候還沒有機械化,主要靠人力。

 割大豆還是比較累人的。

 割的人需雙腳叉開,左手攬著大豆,右手用鐮刀從地面上一釐米的高度割斷,然後碼在身後。

 一般是四個人一組,兩個人負責割,一個負責捆,一個人負責運輸。

 收完大豆收玉米,玉米也是人工掰。

 每人一根大麻袋,掰完裝進去,裝滿後放在地裡,有專門運輸的。

 負責運輸的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程錦瑟也學會了掰棒子。

 剛開始不得要領,把玉米杆子掰斷了棒子都沒有掉下來。

 後來知道了訣竅,一掰一個準,加上力氣大,漸漸有領先的趨勢。

 掰玉米除了玉米葉子劃臉外,沒有別的毛病。

 秋收期間,王愛國的臉每天都緊繃著,心底暗暗祈求老天爺不要下雨,在糧食沒有收上來前不要下雨。

 七三年的秋天,老太爺給飯吃,整個秋收期間,天氣一直很好,連陰天都沒有,一直秋高氣爽。

 大豆曬乾了,開始脫粒。

 以前沒有拖拉機的時候,都是人工用木板砸。

 今年有了拖拉機,在後面拽上一個石磙子就可以給大豆脫粒了。

 省時省力,大大提高了秋收的效率。

 大豆曬了兩個日頭就可以裝袋入倉了。

 玉米脫粒是完全用手。

 程錦瑟皮膚嬌嫩,即使戴著手套,手心也火辣辣的。

 她弄了個錐子當輔助才好了許多。

 大家知道後紛紛效仿,不但提高了速度,也不那麼費手。

 玉米粒反覆曬上幾天,水分曬乾後就可以裝袋了。

 青山大隊的秋收有大豆,玉米,小麥,紅薯,土豆等,可以說,農民忙活了大半年的成果就在秋季。

 秋收後就是交公糧。

 交公糧可是村裡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程錦瑟沒有見過那個場面,想去。

 王春花點著她的額頭,寵溺地說:“傻丫頭,那個有什麼好看的,不如在家睡懶覺休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