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夫子本尊 作品

第六百二十三章 艱苦奮鬥(第2頁)

 其實,這也是大涼軍的優良傳統和一貫作風。

 只是,海參崴初建,駐紮的是海軍,移民又都來自東瀛郡,所以不知道,也沒享受過。

 孫龍江如此體恤民眾,也得到了這些移民的信賴。

 他們對孫龍江交口稱讚,孫龍江在這些移民裡的威信,比把他們趕出海參崴的代將軍姜士信要高得太多。甚至,他們都祈禱孫龍江能在這片土地主政,當最大的官,這樣,他們就能長久受孫龍江的保護了。

 孫龍江在幫助這些移民建築村屯的時候,還就地建立了基層的民兵組織。

 每個自然村屯中的男人都是民兵。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叫村小隊。隊長就由村長擔任。村長同時也負責村裡的治安和民間糾紛的調節工作。

 相鄰的三個村或者五個村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村中隊。推舉一位中隊長,下設兩個副隊長。對應部隊裡的都伯和百將。

 而十個村或者民兵人數達到二百,那就成立一個大隊。設大隊長,也就是裨將一名。

 小隊有小隊長,中隊有中隊長,大隊,就有大隊長。

 平時,村民兵負責打獵,保護村民不受野獸攻擊。如果遇到扶余人,那各村的小隊和中隊就要聯合起來,依靠村外的土牆和木柵等防禦設施,進行自衛。而村中隊長和大隊長就要把敵情迅速彙報給孫龍江,孫龍江就會以最快速度帶兵前來幫助村人打扶余人。

 在平時,孫龍江也會帶著部隊巡防這些村屯,而那些民兵,也要和孫龍江經常互動,互通信息並接受孫龍江在軍事上的指導。

 這也是孫龍江想出來的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畢竟,各村屯沿河綿延數十里,孫龍江不可能不幹別的,就替他們打更當保安。

 好在這些移民大多都是第一批到這邊的老戶,已經熟悉這邊的環境,並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李景孝後來又發了一些刀槍和火銃給這些人。

 所以,這些移民很快組建成了五個大隊,共一千多民兵。擁有火銃一百多支,弓箭二百多副,大刀和長矛等五百多柄(支)。能夠充當戰馬的馬匹有三十多匹。

 而孫龍江則在雙城子一帶建立了衛所。

 孫龍江建立衛所的過程很艱難。

 最初他只是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幹。雙城子那裡當時是一片茂密的原始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