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第2頁)

 周澈沉聲道:“我記得兄弟跟我說過朝廷的局勢,桓氏和朝廷裡的王謝大族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桓大司馬北伐失利之後將責任歸咎於袁真。袁真才會佔據壽春反叛。桓大司馬討伐袁真,也是挽回顏面和聲望的行為。如果站在王謝的立場上,他們希望的或許是桓溫連袁真也無法擺平,這對桓溫是更進一步的打擊。”

 李徽心中凜然,他完全明白周澈的意思。這聽起來很誇張很荒謬,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如果說王牧之故意不出兵,便是讓叛軍搶得糧草固守壽春,給桓溫製造平叛的壓力的話,那麼到此刻為止,歷陽郡並無一兵一卒出現的情形便有了合理的解釋了。

 就像當初他明知居巢縣的兇險,卻不肯明示,讓自己和陸展來送死的行為邏輯是一樣的。一切都是基於門閥對抗的需要。

 如果這真的是王謝世家的行事策略的話,李徽會覺得對這個時代的僅有的好感都要徹底的崩塌。

 要知道,即便李徽對著奇葩時代的黑暗和腐朽有著很深的厭惡。在李徽心目中,這裡起碼還有謝安王羲之這種帶著光環的人物存在的。他們是這個黑暗時代令人仰望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