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3章(第2頁)

 而這些還只是傳統的騎兵裝備而已,桌上還擺著三把火銃,一把騎兵使用的短火繩銃,濟爾哈朗早在平定大戰抄掠大同等地時便領教過它的厲害,大熙有不少裝備了這種騎兵銃的騎隊,與弓騎兵混編,遠遠便用火銃亂射、攪亂清軍騎陣,弓騎兵趁機抵近以弓箭攢射,最後再以甲騎突陣,濟爾哈朗第一次面對這種戰術,一時不備,吃了不少小虧,對這種騎兵火銃印象深刻。

 還有兩把則是單手便可使用的手銃,沒有火繩,皆是燧發,這些燧發手銃射程不遠,但威力很大,足夠洞穿重甲,大熙軍的探馬盔甲齊全,馬弓要發揮作用需要拉近到一定的距離,而他們有不少裝備了這種燧發手銃,遇敵圍攻拔銃便射、打完就跑,雙方的探馬纏鬥之中,清軍就因此吃了不少虧。

 濟爾哈朗也在雙方的纏鬥中收穫了幾支這樣的燧發手銃,自己留了一支,送了一支去京師,其他的都分發給了帳下將帥。

 濟爾哈朗對燧發槍並非一無所知,也清楚燧發槍有著嚴重的啞火問題,這才導致其一直無法大量裝備軍中,但如今大熙的騎兵之中出現了這麼多燧發手銃,很明顯大熙的燧發槍啞火的問題得到了不少的改善。

 “還有戰馬.....”濟爾哈朗輕聲唸叨了一句,清軍在與大熙的小規模纏鬥中也奪取了不少大熙的戰馬,蒙古馬矮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草原之上資源貧瘠,養馬往往不使用精飼料,而是逐水草而遊牧,導致馬匹飢一頓飽一頓,這樣養出來的馬耐受性強,但體格必然是矮小的。

 而清軍佔據著整個中土最適合種豆的遼地,養馬大多是餵食豆餅飼料,馬匹有充足的蛋白質補充,長得便高大粗壯,矮小的蒙古馬沒法搭載重甲騎兵,而清軍的戰馬不僅能搭載重甲騎兵,還能具狀披甲,戰場上自然就是摧枯拉朽。

 當年平定之戰時,濟爾哈朗抄掠大同等地,大熙的戰馬大多還是直接從蒙古貿易和走私來的蒙古馬,騎兵被清軍壓制,和馬匹的差距有很大的關係,而如今再次交手,大熙的戰馬已經和清軍的戰馬一樣高大雄健,顯然大熙在飼料和培育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