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第2頁)

 “其中的關鍵便是河套地區,一則此地水草豐美,而且本也有農耕傳統,二則佔穩河套,便能攔腰斬斷蒙古東西聯繫,也能分而治之。”

 “執政考慮的是!”梅之煥也走到了地圖前:“除了人丁之外,還有稅收問題,我中土不產白銀,金銀大多都要靠海外輸入,金銀不足,便只能徵收實物,但實物倉儲和運輸成本很高,因此明廷的稅收,大半是存留地方,能夠解送朝廷的額度不多,明初之時自然也就無法長期支撐對草原的開發和移民。”

 “隆萬年間之所以和東蒙古諸部的聯繫迅速緊密起來,和隆慶開海大量白銀湧入中土也有關係,張居正行一條鞭法改實物為徵銀,減少了徵收和運輸環節的損耗、大大擴大瞭解運朝廷的稅額,朝廷有了更多的資源和國用可以支配,自然也就能加速對草原的投入和滲透開發。”

 “同時,在互市通貢的過程中,白銀也大量流入草原,逐漸替代草原上原本以物易物的形態,草原諸部徵稅、貿易都需要從互市中流入的白銀,自然也就更依賴於大明。”

 “而我大熙的紙鈔比白銀更進一步!”吳成微笑著接話道:“白銀黃金還有存儲囤積的問題,但紙鈔不過一張紙而已,囤積起來便毫無作用,而紙鈔發行多少、如何使用,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若蒙古諸部習慣了使用紙鈔,自然便只能綁在我們的身上。”

 大熙的紙鈔制度從建立開始本就帶有經濟戰的意圖,與殘明、與滿清、與南洋諸國和海外番商的貿易,都是通過糧食、茶葉、手工業品等商貨吸取對方的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然後封存起來退出流通領域,再以紙鈔逐步替代這些貨幣。

 控制了貨幣的流通,也就控制了商業的命脈乃至一國的國政。

 當然,前提是大熙的紙鈔擁有能夠媲美金銀這些貴金屬貨幣的金銀價值,否則一堆不斷貶值的廢紙,連大熙自家百姓都不會願意使用的,而吳成對於一個封建國家的國家信用從來就不抱有什麼信心,即便日後大熙成功向近代化國家過渡,恐怕也很難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能忍得住不超發濫發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