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大白話”不要!(第2頁)

 大白話啊。

 比後世的屎尿強點而已。

 方明華再一看作者,竟然是來重慶大學機電系一個叫尚中敏的學生寫的。

 哎呀

 這可不是無名之輩。

 方明華穿越前聽說這個人的名字。

 “非非詩派”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率先提出“口語詩”寫作,對五四以來的新詩特別是“朦朧詩”進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第三代”詩歌運動的主要批評家和理論家。

 口語詩,不就是大白話嗎?

 你可以對北島他們這一代的朦朧詩的缺陷——晦澀難懂、過於抽象、莫名其妙提出批評,但也不至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乾脆來大白話吧?

 哎.詩歌就是被你們這幫人玩壞的。

 方明華毫不客氣將這首詩pAss掉。

 就在這個時候,聽到敲門聲,只見趙暮春手裡拿著幾份稿件興沖沖走了進進來。

 “方主編,我重大的同學回信了,還同時寄來好幾篇詩歌,我覺得都非常好。”趙暮春一臉興奮。

 “我看看。”

 方明華接過詩稿,第一篇詩歌名字叫《鏡中》: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臥槽,真遇到牛人了。

 來自四川外國語學院的張棗!

 這哥們牛逼啊。

 八十年代初詩壇“巴蜀五君子”之一,(張棗、歐陽江河、柏樺、孫文波和翟永明),和燕京的“詩壇三劍客”叫板。

 特別是張棗,雖然流傳的詩並不多,但他的詩歌是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的完美結合,從詩歌的抒情源頭上繼承了“風、騷”傳統,並將這一傳統完美地展現在當下的語境中。

 譬如這首《鏡中》讀起來就非常美。

 “這首詩被錄用,作為重點推薦!”方明華立刻說道。

 嘿嘿

 如果再有類似張棗這樣的幾首優秀詩稿,這一期專號就算值了。

 方明華邊想繼續看詩稿,還有這首詩?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看看凡高看看波特萊爾看看畢加索

 這首詩非常非常的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