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暗力子(第2頁)

 高達90%的創造性工作由人類科學家完成。甚至於,此刻有關暗力子的猜測,相關數學論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類科學家提出。

 這讓韓陽不得不再次感嘆,單單依靠自己,想要讓人類文明提升到五級文明層次,恐怕還真的不行。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名人類科學家再度提出了一個有些驚人的猜測。

 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或許不僅會受到空間彎曲的影響,也會受到物質密度的影響!

 而比普朗克時間更短的時間,不具備物理意義。

 這就帶來了又一個問題:不具備物理意義的時間如何探測?不能探測的話,如何確認暗力子是否存在?

 無數名優秀且傑出的人類科學家,在韓陽的幫助之下,最終找到了一種可能性。

 在空間被引力扭曲的環境之下,應該會存在超距通訊所需時間大於普朗克時間的現象。

 簡單來說便是,就像是一張中間放了重物的蹦床,重物兩側直線距離為一米,沿著蹦床篷布的曲面計算的話,兩側的距離卻能達到1.5米。

 暗力子的傳遞速度由路程決定。因為直線距離為一米的緣故,暗力子的傳遞速度便是路程為一米的速度。

 但因為空間被扭曲了,實際上暗力子所需要傳遞的路程,卻是1.5米。

 如此,速度慢了,路程卻延長了,便能將超距通訊的傳遞時間延長到普朗克時間之上,令其具備被觀測到的可能性。

 此刻,人類科學家們所設計的實驗,便基於這種原理。

 中子星周邊的空間,就類似於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個重物。

 人們便打算在中子星兩側,真正的進行一次超距通訊實驗,並藉助精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時鐘,來確認超距通訊究竟是否存在具備物理意義的延時。

 這種實驗,只能在中子星周邊進行。因為黑洞引力太過強大,可以類比於蹦床的“篷布”被直接撕裂了,無法獲取到有意義的試驗數據。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邊,實驗距離太大的話,又會因為暗力子傳遞速度太快,導致觀測難度直線上升,直接超出人類的觀測極限。

 實驗原理雖然簡單,但真正要進行起來,卻並不容易。

 中子星的強大輻射暫且不說,關鍵是要在如此惡劣的環境影響之下,仍舊確保精度足夠高,還需要時刻掌握空間被引力所扭曲的數據,進行加權計算,才能確保數據不被汙染。

 前期準備工作,人們進行了足足數年時間。終於等到一切條件成熟,在韓陽的親自關注之下,位於中子星一側的超距通訊設備莊重的向另一臺設備發送了一段簡短的信息。

 在發送信息的同時,超高精度時鐘記錄下了此刻的精準時間。

 下一刻,這信息來到了另一臺超距通訊設備之中。在接收到信息的同一時間,另一臺超高精度時鐘也記錄下了此刻的時間。

 相關數

據立刻傳送到了位於數億公里之外的大本營。這一刻,通過放置在中子星周邊的數萬臺探測設備所提供的數據,超級計算機對兩個時間進行了空間扭曲修正,將最終的結果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最終的結果,讓人們失望了。

 就算精度如此之高的時鐘,都沒能觀測到信息發送與信息接收之間的延時。

 要知道,此刻這兩臺時鐘的探測精度,已經達到了阿秒級。

 一阿秒約為一百億億分之一秒。

 這實在是已經達到了人類文明的技術極限。

 可是……精度如此之高的時鐘,都仍舊探測不到延時的存在麼?

 在韓陽的指示之下,第二次實驗隨之開始。

 人們必須要儘可能排除誤差的影響。說不定第一次實驗無法探測到延時,只是因為某些未知誤差的存在呢?

 說不定多次試驗之後,就能得到有價值的數據。

 但,一連進行了上百次試驗,耗去了三年多的時間,最終結果仍舊讓人們失望了。

 上百次試驗,全部未能探測到延時存在。僅有的一次探測到的約為2阿秒的延時,經過進一步檢查之後也最終確認,是因為某一臺設備接口接觸不良的緣故,並不是真的延時。

 實驗進行到這一步,科學家們束手無策。

 再度提升時鐘精度,不太可行。

 或許通過某種工程上的優化,耗費巨大資源和人力,能再度將時鐘的精度向上提一提,但提升個1%差不多就是極限。而1%的精度提升,根本沒有意義。

 想辦法提升理論之中暗力子傳遞所需要的時間?

 也不可能做到。擴大兩座實驗基地直線距離的話,基於現有理論,距離遠了,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會更快。縮短距離的話,穩定性和精度在中子星那狂暴的輻射之下又無法保證。

 綜合測算,各自距離中子星一千萬公里是最佳的距離。

 位於中子星周邊的一線科學家們束手無策,位於一千多光年之外人類主艦隊之中的龐大科學家團隊,便開始在現有試驗數據之下,進一步修正理論體系,並尋找其餘的驗證暗力子的可能性。

 在這其中,韓陽做了許多許多的工作。甚至於可以說,向暗力理論發起衝鋒的過程之中,高達四分之三的工作都是由韓陽獨立完成的。

 但同時,韓陽也清楚的看到,除了常規性的,人力性的工作,也即沒什麼技術含量,隨便交給一群博士生都能完成,主要考驗一個文明組織力和科學基礎的工作是大多數由自己完成的之外,最關鍵的創造性的工作,自己完成的卻只佔比約10%左右。

 高達90%的創造性工作由人類科學家完成。甚至於,此刻有關暗力子的猜測,相關數學論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類科學家提出。

 這讓韓陽不得不再次感嘆,單單依靠自己,想要讓人類文明提升到五級文明層次,恐怕還真的不行。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名人類科學家再度提出了一個有些驚人的猜測。

 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或許不僅會受到空間彎曲的影響,也會受到物質密度的影響!

 而比普朗克時間更短的時間,不具備物理意義。

 這就帶來了又一個問題:不具備物理意義的時間如何探測?不能探測的話,如何確認暗力子是否存在?

 無數名優秀且傑出的人類科學家,在韓陽的幫助之下,最終找到了一種可能性。

 在空間被引力扭曲的環境之下,應該會存在超距通訊所需時間大於普朗克時間的現象。

 簡單來說便是,就像是一張中間放了重物的蹦床,重物兩側直線距離為一米,沿著蹦床篷布的曲面計算的話,兩側的距離卻能達到1.5米。

 暗力子的傳遞速度由路程決定。因為直線距離為一米的緣故,暗力子的傳遞速度便是路程為一米的速度。

 但因為空間被扭曲了,實際上暗力子所需要傳遞的路程,卻是1.5米。

 如此,速度慢了,路程卻延長了,便能將超距通訊的傳遞時間延長到普朗克時間之上,令其具備被觀測到的可能性。

 此刻,人類科學家們所設計的實驗,便基於這種原理。

 中子星周邊的空間,就類似於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個重物。

 人們便打算在中子星兩側,真正的進行一次超距通訊實驗,並藉助精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時鐘,來確認超距通訊究竟是否存在具備物理意義的延時。

 這種實驗,只能在中子星周邊進行。因為黑洞引力太過強大,可以類比於蹦床的“篷布”被直接撕裂了,無法獲取到有意義的試驗數據。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邊,實驗距離太大的話,又會因為暗力子傳遞速度太快,導致觀測難度直線上升,直接超出人類的觀測極限。

 實驗原理雖然簡單,但真正要進行起來,卻並不容易。

 中子星的強大輻射暫且不說,關鍵是要在如此惡劣的環境影響之下,仍舊確保精度足

夠高,還需要時刻掌握空間被引力所扭曲的數據,進行加權計算,才能確保數據不被汙染。

 前期準備工作,人們進行了足足數年時間。終於等到一切條件成熟,在韓陽的親自關注之下,位於中子星一側的超距通訊設備莊重的向另一臺設備發送了一段簡短的信息。

 在發送信息的同時,超高精度時鐘記錄下了此刻的精準時間。

 下一刻,這信息來到了另一臺超距通訊設備之中。在接收到信息的同一時間,另一臺超高精度時鐘也記錄下了此刻的時間。

 相關數據立刻傳送到了位於數億公里之外的大本營。這一刻,通過放置在中子星周邊的數萬臺探測設備所提供的數據,超級計算機對兩個時間進行了空間扭曲修正,將最終的結果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最終的結果,讓人們失望了。

 就算精度如此之高的時鐘,都沒能觀測到信息發送與信息接收之間的延時。

 要知道,此刻這兩臺時鐘的探測精度,已經達到了阿秒級。

 一阿秒約為一百億億分之一秒。

 這實在是已經達到了人類文明的技術極限。

 可是……精度如此之高的時鐘,都仍舊探測不到延時的存在麼?

 在韓陽的指示之下,第二次實驗隨之開始。

 人們必須要儘可能排除誤差的影響。說不定第一次實驗無法探測到延時,只是因為某些未知誤差的存在呢?

 說不定多次試驗之後,就能得到有價值的數據。

 但,一連進行了上百次試驗,耗去了三年多的時間,最終結果仍舊讓人們失望了。

 上百次試驗,全部未能探測到延時存在。僅有的一次探測到的約為2阿秒的延時,經過進一步檢查之後也最終確認,是因為某一臺設備接口接觸不良的緣故,並不是真的延時。

 實驗進行到這一步,科學家們束手無策。

 再度提升時鐘精度,不太可行。

 或許通過某種工程上的優化,耗費巨大資源和人力,能再度將時鐘的精度向上提一提,但提升個1%差不多就是極限。而1%的精度提升,根本沒有意義。

 想辦法提升理論之中暗力子傳遞所需要的時間?

 也不可能做到。擴大兩座實驗基地直線距離的話,基於現有理論,距離遠了,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會更快。縮短距離的話,穩定性和精度在中子星那狂暴的輻射之下又無法保證。

 綜合測算,各自距離中子星一千萬公里是最佳的距離。

 位於中子星周邊的一線科學家們束手無策,位於一千多光年之外人類主艦隊之中的龐大科學家團隊,便開始在現有試驗數據之下,進一步修正理論體系,並尋找其餘的驗證暗力子的可能性。

 在這其中,韓陽做了許多許多的工作。甚至於可以說,向暗力理論發起衝鋒的過程之中,高達四分之三的工作都是由韓陽獨立完成的。

 但同時,韓陽也清楚的看到,除了常規性的,人力性的工作,也即沒什麼技術含量,隨便交給一群博士生都能完成,主要考驗一個文明組織力和科學基礎的工作是大多數由自己完成的之外,最關鍵的創造性的工作,自己完成的卻只佔比約10%左右。

 高達90%的創造性工作由人類科學家完成。甚至於,此刻有關暗力子的猜測,相關數學論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類科學家提出。

 這讓韓陽不得不再次感嘆,單單依靠自己,想要讓人類文明提升到五級文明層次,恐怕還真的不行。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名人類科學家再度提出了一個有些驚人的猜測。

 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或許不僅會受到空間彎曲的影響,也會受到物質密度的影響!

 而比普朗克時間更短的時間,不具備物理意義。

 這就帶來了又一個問題:不具備物理意義的時間如何探測?不能探測的話,如何確認暗力子是否存在?

 無數名優秀且傑出的人類科學家,在韓陽的幫助之下,最終找到了一種可能性。

 在空間被引力扭曲的環境之下,應該會存在超距通訊所需時間大於普朗克時間的現象。

 簡單來說便是,就像是一張中間放了重物的蹦床,重物兩側直線距離為一米,沿著蹦床篷布的曲面計算的話,兩側的距離卻能達到1.5米。

 暗力子的傳遞速度由路程決定。因為直線距離為一米的緣故,暗力子的傳遞速度便是路程為一米的速度。

 但因為空間被扭曲了,實際上暗力子所需要傳遞的路程,卻是1.5米。

 如此,速度慢了,路程卻延長了,便能將超距通訊的傳遞時間延長到普朗克時間之上,令其具備被觀測到的可能性。

 此刻,人類科學家們所設計的實驗,便基於這種原理。

 中子星周邊的空間,就類似於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個重物。

 人們便打算在中子星兩側,真正的進行一次超距通訊實驗,並藉助精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時鐘,來確

認超距通訊究竟是否存在具備物理意義的延時。

 這種實驗,只能在中子星周邊進行。因為黑洞引力太過強大,可以類比於蹦床的“篷布”被直接撕裂了,無法獲取到有意義的試驗數據。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邊,實驗距離太大的話,又會因為暗力子傳遞速度太快,導致觀測難度直線上升,直接超出人類的觀測極限。

 實驗原理雖然簡單,但真正要進行起來,卻並不容易。

 中子星的強大輻射暫且不說,關鍵是要在如此惡劣的環境影響之下,仍舊確保精度足夠高,還需要時刻掌握空間被引力所扭曲的數據,進行加權計算,才能確保數據不被汙染。

 前期準備工作,人們進行了足足數年時間。終於等到一切條件成熟,在韓陽的親自關注之下,位於中子星一側的超距通訊設備莊重的向另一臺設備發送了一段簡短的信息。

 在發送信息的同時,超高精度時鐘記錄下了此刻的精準時間。

 下一刻,這信息來到了另一臺超距通訊設備之中。在接收到信息的同一時間,另一臺超高精度時鐘也記錄下了此刻的時間。

 相關數據立刻傳送到了位於數億公里之外的大本營。這一刻,通過放置在中子星周邊的數萬臺探測設備所提供的數據,超級計算機對兩個時間進行了空間扭曲修正,將最終的結果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最終的結果,讓人們失望了。

 就算精度如此之高的時鐘,都沒能觀測到信息發送與信息接收之間的延時。

 要知道,此刻這兩臺時鐘的探測精度,已經達到了阿秒級。

 一阿秒約為一百億億分之一秒。

 這實在是已經達到了人類文明的技術極限。

 可是……精度如此之高的時鐘,都仍舊探測不到延時的存在麼?

 在韓陽的指示之下,第二次實驗隨之開始。

 人們必須要儘可能排除誤差的影響。說不定第一次實驗無法探測到延時,只是因為某些未知誤差的存在呢?

 說不定多次試驗之後,就能得到有價值的數據。

 但,一連進行了上百次試驗,耗去了三年多的時間,最終結果仍舊讓人們失望了。

 上百次試驗,全部未能探測到延時存在。僅有的一次探測到的約為2阿秒的延時,經過進一步檢查之後也最終確認,是因為某一臺設備接口接觸不良的緣故,並不是真的延時。

 實驗進行到這一步,科學家們束手無策。

 再度提升時鐘精度,不太可行。

 或許通過某種工程上的優化,耗費巨大資源和人力,能再度將時鐘的精度向上提一提,但提升個1%差不多就是極限。而1%的精度提升,根本沒有意義。

 想辦法提升理論之中暗力子傳遞所需要的時間?

 也不可能做到。擴大兩座實驗基地直線距離的話,基於現有理論,距離遠了,暗力子的傳遞速度會更快。縮短距離的話,穩定性和精度在中子星那狂暴的輻射之下又無法保證。

 綜合測算,各自距離中子星一千萬公里是最佳的距離。

 位於中子星周邊的一線科學家們束手無策,位於一千多光年之外人類主艦隊之中的龐大科學家團隊,便開始在現有試驗數據之下,進一步修正理論體系,並尋找其餘的驗證暗力子的可能性。

 在這其中,韓陽做了許多許多的工作。甚至於可以說,向暗力理論發起衝鋒的過程之中,高達四分之三的工作都是由韓陽獨立完成的。

 但同時,韓陽也清楚的看到,除了常規性的,人力性的工作,也即沒什麼技術含量,隨便交給一群博士生都能完成,主要考驗一個文明組織力和科學基礎的工作是大多數由自己完成的之外,最關鍵的創造性的工作,自己完成的卻只佔比約10%左右。

 高達90%的創造性工作由人類科學家完成。甚至於,此刻有關暗力子的猜測,相關數學論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類科學家提出。

 這讓韓陽不得不再次感嘆,單單依靠自己,想要讓人類文明提升到五級文明層次,恐怕還真的不行。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名人類科學家再度提出了一個有些驚人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