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列日公國(第2頁)

 他自然明白老對手話語中的含義。而且民兵這個詞總是讓梅特涅和法國大革命聯繫在一起。

 所以他覺得列日人組成的民兵團體並不可靠,想要讓其局勢穩定還需先從國內調兵遣將。

 歷史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做法向來如此,從內部招募一批士兵,然後在當地招募一批僱傭兵。同時拉攏商人和貴族階層,和自己站在同一方。

 “那麼按照您的建議,派多少合適?幾百?幾千?還是幾萬?”

 新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兵少了守不住,兵多了又會導致入不敷出。

 未在場的弗蘭茨倒是認為這種情況並不算太難處理,只需維持一支小規模的幹練的軍隊就好。民兵的工資則必須由帝國統一發放,軍官則要經過國家選拔和任命。

 當地公民可以獲得擔任軍官的機遇,但必須要走一個到奧地利深造的過程。

 與此同時,帝國以鼓勵商人和貴族向駐軍捐贈為交換條件,承諾履行約定者將得到官職和貴族身份,但不能在當地擔任主官職務。

 原因麼,列日公國鄰近法蘭西,雖然它的地形優勢易守難攻,但想要僅靠一座要塞就阻擋一個強國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隨著鐵路的發展,運兵的速度大大加快。只要當地部隊可以抵擋幾天時間就能得到大量的增援和補充。

 同時比起駐軍防禦,加強情報滲透工作才是解決當地防務的不二法門。如果能提前獲知敵人的進攻意圖,帝國就能搶先一步作出戰略決策。

 所以比起駐軍,修建鐵路顯得更為重要。

 從全局視角俯視,列日公國可能遭受的入侵來自接壤的四個國家,分別是法普荷盧(比利時公國算附庸)。

 如果對手是法蘭西,那麼奧地利完全可以藉助德意志邦聯的力量和鐵路線向前線瘋狂投送兵力,同時從意大利與巴登等地借道進攻法國本土。

 但考慮到眼下奧法間的矛盾並不大,相反兩國都要應對英國人的壓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惺惺相惜。

 未來即便是爆發戰爭,戰場也會選在意大利地區,否則法國人面對的就將不止奧地利一國的怒火。

 如果對手換成普魯士,那麼就等於德意志邦聯地區全面內戰。既然如此列日公國戰略上的重要性便無關緊要了,因為決定性的戰場將在普奧之間的區域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