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會哥 作品

第6章 舉頭望明月,嫦娥、吳剛正與航天員翩翩起舞(第2頁)

 之後,以嫦娥、后羿、玉兔、吳剛、八戒等為主人公的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不斷湧現,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典故不斷講述著中國人的浪漫情懷,傳承著中國人對於家的思念和團圓的期盼,更有一批先人前赴後繼,試圖探求月亮背後的秘密。如東漢著名學者王充在《論衡·書虛》篇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之後唐朝竇叔蒙所撰的《海濤志》明確提出“潮汐作濤,必符於月”,根據月亮圓缺等的變化進行推算,創制了高低潮時推算圖。而早在夏朝,就按月球的月相週期變化制定曆法,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和吸收天文曆法的優點,取長補短,不斷演變生成新的歷法,至今是東亞、東南亞等儒家文化圈內公眾生活工作的重要參考。

 2004年,中國航天首次提出了“嫦娥一號”探月工程的概念,並於2007年成功地將“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之後憑藉著中國航天人數代人數十年,薪火相傳的航天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最終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早一步實現在月球建立長期存在的基地。這一歷史時刻,因其更加真實性和更具互動性,成為中國人言出必行,勇敢追夢的又一例證,迅疾被全球各類媒體轉發,引發全人類的再次驚歎。而難得可貴的是,中國航天始終敞開大門,歡迎各國航天人加入這個大家庭。

 與能看到兩個月亮的相比,此時有一些人,抬頭卻看一個月亮都看不到,因為他們就在月亮之上。讓人不禁想起那首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地飛翔”。

 此時的月球,已經不再遙不可及。十多年前,中國人首次成功登月,幾年後又在月球建立臨時工作站;而前幾年更是在月球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桂月空間站。這是人類在月球上建造的第一個基地,是中國航天和探月工程的又一個嶄新記錄。

 月球溶洞內,一個20多平米的辦公室被臨時裝飾成中秋節的慶祝場地。房間中央是秦曉海手書的“中外航天員共祝2046年中秋節快樂”的方字幅,紅底黑字,輕盈飄逸,字形美觀且富有變化,展現出書法家的藝術造詣;字幅左邊是薩曼莎的油畫《一男一女一樹一兔子》,右邊是樊星雨手繪的傳統國畫《千里共嬋娟》。除此之外,房間裡還有放置了一些造型別致的桂花樹、兔子,以及2046年臺北亞運會的吉祥物‘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