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 作品

第779章 吳國始亂(第2頁)

 

    隱蕃因一封奏章得面見天子,從一個小吏一躍成為廷尉監,在不少人眼裡,只道他是得了孫權的賞識,是皇帝眼中的紅人。
 

    在他的刻意結交下,吳國不少大臣都願意與他往來。
 

    其中有兩人對隱蕃最是欣賞。
 

    一個是左將軍朱據,一個是廷尉郝普。
 

    郝普的身份比較特殊。
 

    他本是荊州人士,曾仕於劉備。
 

    劉備入蜀時,令郝普當零陵太守。
 

    呂蒙襲取三郡時,曾計降郝普。
 

    後來漢吳兩國平分荊州時,吳國將郝普歸還大漢。
 

    後面東吳背盟,呂蒙白衣渡江,郝普又再次歸降東吳。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歸降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但這種重複主動歸降的行為,終究是讓人懷疑這個人的人品有問題。
 

    所以郝普身上有一個抹不去的汙點,平日裡總是有意無意地受到排擠。
 

    隱蕃的到來,建議孫權重視律令,推行新律法,無形中讓主管刑獄的廷尉顯示了存在感。
 

    再加上隱蕃同樣是歸降之人,身份的認同在無形中又拉近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作為隱蕃的上司,郝普對隱蕃極有好感,在隱蕃的刻意親近下,兩人很快成了知交好友。
 

    郝普不但多次在別人面前表露出欣賞隱蕃模樣,甚至還常常嘆息隱蕃以此等才華,當廷尉監實在是屈才。
 

    於是在朱據和郝普宣傳下,隱蕃的名聲一下子就響徹建業城。
 

    名聲大,又是陛下眼前的紅人,隱蕃的府門前近日來一直很熱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就連衛將軍全綜,也折節與之相交。
 

    武昌與建業同為東吳的中心,兩地之間的信息一直互通有無。
 

    建業發生的事情,很快也傳到了武昌。
 

    與陸遜留守武昌的太常潘浚,得知自己的兒子潘翥不但與隱蕃往來,甚至還給他送錢送糧,不禁大為憤怒。
 

    當場便寫了一封信去呵斥
 

    吾受國厚恩,志報以命,爾輩在都,當念恭順,親賢慕善,何故與降虜交,以糧餉之在遠聞此,心震面熱,惆悵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責所餉。
 

    不但把自家兒子罵了一頓,而且還派了使者,親自把自家兒子打了一百杖,甚至讓他把送出去的錢糧拿回來。
 

    周圍的人聽到這個事,對潘浚如此反應皆是不解,認為潘浚做得太過了。
 

    上大將軍陸遜都有些看不過去,親自登門勸說道
 

    “陛下欣賞隱蕃,承明何以獨惡此人即便承明不願意與那隱蕃往來,只管讓令郎斷了往來便是。”
 

    “如今杖責令郎,又讓他取回贈予他人之物,此會不但會得罪隱蕃,而且於禮不合,為世人所笑。”
 

    潘浚嘆息“若不如此,何以明吾之心志”
 

    他與廷尉郝普一樣,本是劉備之臣,以治中從事的身份與關羽同守荊州。
 

    不過潘浚素來與關羽不和,孫權取得荊州後,他便降了東吳。
 

    但與郝普不同的是,潘浚乃是荊州大族出身,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後面打壓世家大族的種種行為,所以他更傾向於東吳。
 

    畢竟東吳沒有限制世家大族的特權。
 

    打壓江東世家,那只是上層政治鬥爭的需要,與東吳的世家大族擁有特權不衝突。
 

    更重要的是,荊州出身的官員身份微妙,只需要保持中立就能獨善其身,根本沒有必要參與到泗淮集團與江東集團的鬥爭裡頭。
 

    不管郝普是野心太大也好,無知也罷,那都是他的事。
 

    潘浚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陛下覺得,同為荊州出身的自己也有心摻和到種事情當中。
 

    至於有可能得罪隱蕃這個事,潘浚更是毫不在意。
 

    “那隱蕃再怎麼得陛下欣賞,亦只不過是倖進之輩,看起來驟然得貴,實則毫無根基,吾即便是得罪了他,又有何懼”
 

    陸遜知道潘浚素來性情剛直,聽到他這番話,倒也沒有多勸,只是嘆息一聲
 

    “小人倖進,便是公卿亦要上府拜訪,此乃國之不幸。”
 

    “如今倖進之輩愈多,可惜的是我等皆遠離陛下,不能當面規勸。”
 

    潘浚聽到這個話,心有所動“上大將軍似乎別有所指”
 

    陸遜看了看周圍。
 

    潘浚會意,讓所有下人都退下。
 

    陸遜這才說道
 

    “陛下初登基時,新設中書典校事,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書事。呂1為中書典校郎,如今漸作威福。”
 

    “有人言其擿抉細微,吹毛求瑕,舉罪糾奸,纖介必聞,我本還不信。”
 

    “哪知前些日子,呂1有門客違法,被建安太守鄭胄所殺,呂1於是誣陷鄭胄,如今陛下讓有司禁錮鄭胄。”
 

    說到這裡,陸遜臉上露出憂慮之色
 

    “由此看來,呂1其人,生性苛慘,用法深刻,實乃小人是也。”
 

    “吾念及呂1未去,如今再來一個巧弄口舌的隱蕃,這不是倖進之輩愈多是什麼”
 

    潘浚一聽,當場就勃然變色
 

    “太守者,國之重臣也,如何能因區區小人之言而輕易下獄長此以往,國法何存小人威福愈盛,國之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