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血戰三山島

    明嘉靖年間某日,萊州三山島。



    三山島古稱參山,毗鄰渤海萊州灣,遠古時曾是淺海島嶼,後逐漸與陸地相連,成為半島。三山毗連,突兀挺拔,故名三山島。三峰形如偃月,中峰稍前,左右峰稍後,相依拱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萊是華夏道教的發祥地。



    三山島不但是道教名勝,風景秀麗,還是海上交通要道,為重要的軍事與交通港口,是萊州的咽喉,自三山島往下,一個衝鋒就可抵達萊州城下。



    自隋唐起,三山島就建有軍事堡壘,明於此地安營設寨,駐紮水師,山上則築有炮臺,以抵禦倭寇或海盜侵擾。



    三山島,此時已落入海狼軍手中,自然就引起了明軍瘋狂反撲,誓要將海狼軍趕下海去。



    奪回三山島,才算是徹底光復萊州,否則三山島就會像一塊魚骨頭似的,卡在明軍的喉嚨上,使得明軍進也進不了,退也退不得。



    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沙門海戰”,海狼軍全殲明水師,並挾大勝之威,連下山東州府、鄉鎮,明軍豈能善罷甘休也不敢善罷甘休,於是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與隸屬左軍都督府的山東都指揮使司,調集青州左衛、兗州衛、東昌衛、臨清衛等衛所的明軍,人數約有四萬餘人,其中主要是青州兵,加上役兵、民夫等,對外號稱十萬大軍,大舉反攻,欲在朝廷降罪詔書下來之前,光復萊州府、登州等州府,將功折罪。



    明軍兵威大盛,兵分兩路,連續光復昌邑、亭口、膠縣、平度等地,將海狼軍壓至萊州、萊陽、福山一線。



    明軍“大獲全勝”,士氣當然大振,山東兵也一掃往日的頹勢。



    海狼軍也不過如此!



    海上打不過你,陸地上還打不過嗎?繼續下海當海賊去吧!



    可明軍右翼大軍卻在萊州三山島遇到了海狼軍的頑強狙擊,激戰十日,明軍竟寸步難行,除了山下堆積如山的屍體之外,沒有一點收穫,而佔據有利地形的海狼軍的損失,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