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盾 作品

第177章 調動人民積極性

    為了朝廷大計,以國家為名,以民族為義,就讓一些人舍小家為大家…好計策!好名頭!



    “陛下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大明朝有如此明君乃我大明之福,萬民之福。”俞士悅說的話不知道是該正著聽還是反著聽,反正挺像那麼回事。



    “依陛下之意,我大明中興便在眼前。臣不才,請旨由朝廷派出欽差專門前往雲、貴、桂等土人世居地,全面發展漢民與各族土人之間的…文化,對,就是文化交流。想來那位學子便是土人中產佼佼者,這次因為學館事件難免造成漢人與各族土人間的隔閡,正好由朝廷派出欽差以文化交流為名前往修復。”



    “臣附議。臣以為朝廷可以漢土各族人民共同發展之名為契機,不斷鞏固土人對朝廷的認可度。請陛下令諭戶部調撥鹽、茶諸物,再由學館、醫館為宣傳手段,是一步作好對土人的安撫工作和民心爭取工作,避免有亂民賊子藉機生事,以此為分裂我大明之計。”



    “啟稟陛下,臣深以為然。臣以為還可以加大對漢、土各族的宣傳,要讓百姓知道我漢、土各族原本就是同宗兄弟。要求各級衙門貫徹執行保護土人權利如同保護漢民一般。”



    “是極是極,百姓多忘性,只記著眼前小利。只要朝廷循循誘導,施以小利,用不了多久這些土人也好,漢民也罷,自然也就忘了這麼檔子事情了。地方官衙加大對土人與漢人的‘同宗同源’宣傳,這種教育形勢不拘形勢,可以多種多樣因地制宜,再由朝廷出面承諾加大對土人的惠民措施,不僅僅這次土人學子傷人事件掀不起波瀾,沒準還能是大明收攏土人之心的好事情。”



    “對,正該如此。土人佔據的山川河流常有珍草異獸,只是因為道路難通交通不便而不能與外界互通有無。如今我朝廷收攏塞北諸部已經是水到渠成之勢。我朝牛馬必因此跌價,長此以往難免北地牧民不喜。正好可以將牛馬南引,朝廷於中取利…”



    “不妥不妥,西南瘟瘴橫行,北地牛馬恐不能久處西南。”



    “咱們讓商賈行事就行了,這牛馬能不能待久了跟我大明朝朝廷有什麼關係?再說了他土人又能拿出點什麼好東西來做易市,還不就是些皮毛草藥而已。”



    “可不能在這些事情上再起爭端,還是穩妥些為上。”



    “我也就是這麼一說,自有戶部與當地官衙處置,之後的事情就勞不到我們擔心了。”



    “是極是極……”



    嘶……這會朱祁鈺牙疼了。原以為會被這幾個代表大明朝司法、執法體系最高標準官員的一致鄙視,沒想到一個個都這麼陰險的。一心為公真的就只是說說而已的嗎?



    不能說“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都只有吃人”而已,但至少可以認為“說的都是主義,想的都是生意”了。



    “既然諸卿都以為可行,那便這般安排下去吧!”當久了皇帝,心態難免也發生了些變化。曾經普渡眾生的想法現在看起來確實沒這麼容易行得通了。



    景泰朝針對百姓的開智工作還遠遠不夠,無論是要求更多的開館授學還是在軍隊裡開展掃盲工作,對於普通人而言吸引力不夠大。



    識字的人太少了,在六千餘萬大明子民裡靠操著各地口音的那一些讀書人推動還是太難了。



    這個時候想想秦始皇,最大的貢獻還真不是統一度量衡和要求車同轍,統一文字標準才是對後世最深遠的影響之一。



    如果非要說秦始皇乾的事情中還有比統一文字更深遠的影響,那就只有活埋了那群整天只知道瞎叨叨的專家了。那些個挨板磚的傢伙為了錢財整天只會為資本鼓吹,把道德良心完全拋在了腦後。



    “啟稟陛下,由三司行文雲南按察使重審此案還是請內閣擬旨後以諭旨命令重審此案?”俞士悅連忙出聲問道。



    “重審什麼?重審不就是說朝廷錯了嗎,不能重審。讓當地村委書記…咳咳咳,那個…讓雲南各地的衙門安排稅吏也好醫官也罷,只要是能說得上話,能夠影響到土人部族的出面去調和調和。”朱祁鈺下意識一句話差點說漏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