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542章 二安之叛3(第2頁)

 在奏章中,桑維翰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漢祖英雄,猶輸貨於冒頓;神堯武略,尚稱臣於可汗”,這句話太值錢了。

 字面意思:漢高祖劉邦,也曾向冒頓單于奉送厚、和親;唐高祖李淵雄才大略,在起兵太原時,也曾向突厥人稱臣,以換取突厥起兵的幫助。

 鑼鼓聽聲,說話聽音,文字背後的話:劉邦的後代——漢武帝,把匈奴趕進了西伯利亞;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同樣滅掉了突厥的頡利可汗。他們的先人忍辱負重,韜光養晦,低姿態事奉蠻夷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等待時機成熟,便可一雪前恥。

 特別是唐高祖李淵,同樣也是在太原起兵,藉助蠻夷的力量先奪取天下,這與石敬瑭何其相像,簡直說到石敬瑭的心縫裡去了。

 桑維翰全面剖析,深入淺出,以“七不可”向石敬瑭闡明自己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即沒理由打、沒能力打、更沒必要打。

 “勿聽樊噲之空言,宜納婁敬之逆耳。”

 ——樊噲,不用多介紹,西漢開國元勳,鴻門宴上c位出道,青史留名。所謂“樊噲之空言”,指的是劉邦去世後,初生的西漢政權面臨北方匈奴的威脅,執政者呂后更是遭到了匈奴冒頓單于的言語調戲,面對奇恥大辱,呂后大怒,御前會議上,樊噲閃班出奏,說自己願意率領十萬兵馬,把掃平匈奴,殺他個片甲不留。

 如果當時呂后聽從了樊噲的建議,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強漢”一說了,恐怕漢朝也將成為秦、隋一樣的短命王朝。

 ——婁敬,當初劉邦決心與匈奴開戰前,滿朝文武也是沉浸在一片主戰的情緒中,唯有婁敬堅決反對跟匈奴開戰,氣得劉邦對婁敬破口大罵,並將他投入大獄。

 不聽婁敬之忠言,開戰後,劉邦果然遭遇了著名的“白登山之圍”,這位御駕親征的大漢天子,險些就君王死社稷了。

 事後,劉邦重賞婁敬,並在隨後採納了婁敬提出的和親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