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979章 麗春院大火(第2頁)

 比如940年的這次干涉閩國內亂。錢元瓘的決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反對,就連他的嫡系心腹——宰相林鼎,也極力勸諫,反對他出兵干涉。

 那麼錢元瓘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因為這是他唯一能翻身的機會。前面說過,柴榮、趙匡胤也都曾面臨過相似的問題,他們看似做了相同的選擇,卻在一個關鍵細節上大相徑庭:親征。

 比如柴榮出品的“高平之戰”、趙匡胤貢獻的“澤、潞之戰”。群臣不附,各懷觀望,如果沒有御駕親征的加持,很難說結局是怎樣的。

 干涉閩國內亂,對錢元瓘來說是一場不能輸的政治豪賭,然而錢元瓘卻沒有親征,把責任推卸給了嫡系心腹仰仁詮,這是團隊管理、企業建設中的大忌!不要把關乎自己性命的項目交給別人,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生死。

 不管什麼項目,執行者必須具備與之匹配的決策權,且有能力承擔相應的後果。仰仁詮顯然不能承擔後果,也沒有足夠的決策權,他只有執行權,僵硬地執行原計劃,缺乏靈活性。

 仰仁詮失敗了,錢元瓘的威望一落千丈,永無翻身之日,仰仁詮羞愧難當,鬱鬱而終。

 朝中的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之前還都是偷偷摸摸地,充其量是“非暴力不合作”,現在反對派們已經敢於明目張膽地質疑、挑釁錢元瓘的威嚴了。

 錢元瓘疲於應對,心力交瘁,然而情況絲毫不見有任何好轉。終於在一年後的941年7月,反對派們忽然在皇宮縱火作亂,一場政變開始了。

 政變險些就成功了,錢元瓘雖大難不死,卻受到了驚嚇,也許……還受了重傷,於是在一個月後不治身亡。而後來的人卻有意將這段歷史隱瞞,把一切齷齪的勾當全部推卸給火災。

 我們再來看一些支持上述觀點的間接證據:

 首先是錢鏐諸子的記載不詳。

 我們說過,錢鏐同志繁殖能力強大,總共有38個兒子,見諸史籍的有35人,而其中絕大多數都只是寥寥幾句話的記載。當然,很多帝王的兒子們也都是這種待遇,某某某,某帝第幾子,母為某后妃,初封某爵,官至某某,某時薨,追贈某某,追封某某。

 不過一般情況下,這種王子基本沒有什麼建樹,確實只是平

平淡淡地養在宮中,安安靜靜地做一個美男子,平平淡淡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不過錢鏐的很多兒子顯然不是這種情況。

 比如錢元。實際上錢元早年立過很多戰功,很受錢鏐器重,累官土客馬步軍指揮使、靜江軍節度使、中書令、封扶南侯,不僅握有兵權,且被允許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但史書對錢元的過往卻諱莫如深,對他的戰功隻字不提。

 對錢元唯一的記載,就是他的“謀反”,而且記載吳越國最為詳細的,還將此事張冠李戴,把“錢元”全部記載為“錢元球”,“錢元”竟然被刻意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