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962章 太祖往事2


 “益重儒臣”

 963年,趙匡胤打算改元,於是讓範質等宰相們牽頭商議新年號,要求高端大氣上檔次,更重要的當然是不能被前人使用過。經過一番研討,最終定為“乾德”,有云“夫恢恢乾德,萬類之所資始”。當年11月,趙匡胤詔改建隆四年為乾德元年。

 滅蜀後,一次非常偶然的發現,令趙匡胤倒抽一口涼氣。當時他無意間發現了一面從後蜀繳獲的銅鏡,讓趙匡胤驚訝的是鏡子上赫然刻著“乾德四年鑄”。

 “朕穿越了?”趙匡胤毛骨悚然,隨即把這面明年生產的銅鏡拿給百官觀看,問他們這是什麼情況,一眾高官竟不能答。於是又找來翰林學士陶轂、竇儀,問他們是否能解釋一下。

 竇儀微微一笑,立刻說道:“想必是蜀地的戰利品吧。”

 趙匡胤大驚,問他怎麼知道的。

 “當初前蜀王宗衍曾以乾德為年號,應該是那時所鑄。”前蜀王宗衍的乾德四年即後梁朱友貞龍德二年。

 趙匡胤於是向左右感嘆道:“宰相須用讀書人!”史籍記載,從那之後,趙匡胤“益重儒臣”。

 這個小故事值得一番細細推敲:

 首先來說,竇儀出盡風頭,博得趙匡胤欣賞,但趙匡胤在讚賞竇儀之餘,也流露出對“宰相”們的不滿,暗指他們孤陋寡聞,居然不知道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有偽政權使用了“乾德”做年號,以至於趙匡胤很快就又改元“開寶”,棄用了“乾德”。

 可問題是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三位宰相也都是如假包換的讀書人:

 範質,後唐明宗朝進士及第;王溥,後漢初年高考狀元;魏仁浦,三人中學歷最低的,卻也是從翰林院基層做起的,從翰林院一路薰陶過來的。

 這三人怎麼就不是讀書人了?跟竇儀比起來,怎麼就不香了?

 實際上趙匡胤這句話還真不是故意寒磣“週三相”,而是指桑罵槐,旁敲側擊地說給趙普聽,因為趙普同志就沒有進士及第的學歷,是臨時工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教育,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讀書人”,趙匡胤經常勸他要多讀書。

 趙普應該是素質教育的典範。長期以來,他因沒學歷而飽受學術圈鄙夷,但他也因此擺脫了學術的桎梏,總能在實際工作中直擊問題本源,並能準確地提出務實且靈活的解決方案,從不拘泥於教條主義,管他孔子怎麼曰、堯舜怎麼做,孔子吃過五代時期的米嗎?堯舜喝過五代時期的水嗎?不食此間煙火,又怎能跨越千年指導此間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