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968章 太平興國(第2頁)

 北伐大軍在潘美、党進的帶領下回歸汴州;趙普、向訓、張永德、高懷德、馮繼業、劉廷讓、張光美等地方節度們來京朝覲,拜碼頭,於是就有了太宗版的“杯酒釋兵權”,次年3月,先是趙普被明升暗降,得到了“太子少保”榮譽稱號,光榮靠邊兒站,隨後的5月,向訓、張永德、劉廷讓、張光美等皆被罷免了節度使,在制書中,趙光義同志還酸溜溜地解釋道:“不敢以藩領之任重煩舊德也。”

 關於趙普的仕途起伏,後文將做專題;而至於趙光義的畢業寄語,則很有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大佬氣質。

 大宋朝最高權力的轉移最終得以平穩過渡,幾乎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十幾次最高權力交接中最平穩的一次。不僅內部團結一致,外部環境也是喜慶祥和,而這則要更多地歸功於趙氏兄弟的苦心經營。

 自柴榮以來,就把祖國統一定為基本國策,一切改革都圍繞於此,到了趙氏兄弟時期,更是立志於打造太平盛世。所以當我們分析太宗朝的時候,就不難發現很多改革措施都是柴榮的政策延續,太祖承襲柴榮,太宗又承襲太祖。具有連貫性的政策天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關於外部環境的打造。相比較而言,對內的改革措施會立竿見影,而對外部的改造和影響則比較緩慢,好比我們可以短時間內改變自己,卻要花很長時間來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宋太祖苦心經營多年,留給太宗一筆珍貴的外交遺產,主要表現在吳越國、遼國兩個大方面。假如宋太祖之後的中原再次經歷改朝換代或政策上的大轉彎、急剎車,那麼中原很有可能會分崩離析,喪失掉自柴榮以來的統一局面,重回五代亂世。慶幸的是太宗“皆奉行先帝成規”,於是太祖種下的種子終於開出了鮮豔的花,開出了堪稱歷史奇蹟的兩顆果實:一是割據近80年的吳越國兵不血刃和平統一;二是宋朝對遼國成功實施戰略欺騙,光速吞併北漢。

 唐宣宗大中六年,這實在是一個神奇的年份。宋州碭山縣午溝裡,一個窮得揭不開鍋的教書匠家裡喜得貴子,名叫朱溫;廬州合淝縣的一個農民喜得貴子,名叫楊行密;許州鄢陵縣,一個木匠家裡喜得貴子,名叫馬殷;杭州臨安縣石鏡鄉的一個漁民喜得貴子,名叫錢鏐。

 歷史在那

一年集齊了“四大天王”,四個**絲逆襲的勵志故事。

 錢鏐的創業故事在前文已有詳述,一筆帶過,現在將重點講述吳越國內部的發展歷程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向和平統一。

 錢鏐的創業史就是一部典型的**絲逆襲的網絡爽文,且與隔壁的楊行密神同步,如有雷同,純屬歷史故意。

 黃巢賊軍為禍江淮的時候,出身社會最底層的草根二人不約而同選擇了參軍,然後憑藉強健的體魄和靈活的頭腦,一步步做大,成為大哥的左膀右臂,之後又頂替大哥成為地方節度使,進一步做強做大,終於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