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奴 作品

第46章 共鳴之音:音樂的力量與社會治理(第2頁)

 太史公說:我每次讀到虞書中關於君臣之間相互詔令的部分,總會感到安慰,但如果股肱不良,萬事就會陷入破敗,我也會不禁流淚。成王創作頌歌,自省自責,悲哀那些家庭之困難,可謂戰戰惶懼,善於守衛與善終哉?君子不必約束自己才能修德,與此同時又擯棄了禮儀,能夠思考最初的意義,就能夠明瞭事物的起源。潤澤自己,發揚光大並歌頌辛勤努力,非常優秀的人才能做到這樣!

 有傳言說:“政治穩固成功,禮樂才能興盛”。國內的人道越來越深,其道德越發高尚,所喜歡的事物也變得不同。滿而不損則溢出,盈而不持則傾覆。凡是製作音樂的人,都是為了節制音樂。君子以謙虛退讓為禮儀,以損減為快樂,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快樂。對於各個州和不同國家來說,情感習俗不同,因此吸取各地的風俗,並協調音律,以彌補不足,轉變政教的方向。

 天子親臨明堂觀看,萬民一同清除不潔之物,酒食充足,以裝飾自己的本性。因此說雅頌的音樂理性,民眾正直,吵鬧聲響卻讓人奮發,鄭衛的樂曲引起心靈的狂熱。當它們調和和諧時,鳥獸都感到,更何況懷有五常原則,包含好與惡,自然而然的勢頭呢?

 政治道路出現缺陷,鄭音興起,稱王的君主受到鄰近州邦的尊崇,爭相崇高。即使是仲尼也不能受到齊國的優待,最終只能在魯國容身。雖然退隱正道,用樂音來引誘世人,創作五章來激勵時代,但仍然沒有改變他們。陵遲一直到六國,音樂流失,衰敗不復,最終不得善終,秦國併吞了他們。

 秦二世尤其娛樂為樂。丞相李斯進言說:“放棄詩書,沉迷於聲色,祖伊所害怕的;輕視積累細小過錯,放縱自己的心靈長夜,紂王所以滅亡的。”趙高說:“五帝、三王的樂曲各有不同的名字,說明不相互學習。從朝廷到人民,通過歡樂,合作熱心,不用這種和諧交流,無法通達內涵,也無法各自進步,這都是各個時代的變化。適當的樂,何需華山之良駒而遠行呢?二世這樣認同了。

 這篇文章通過描述禮樂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以及政治道路的衰頹與振興,向我們傳遞了深刻的啟示。文章中強調了禮樂對於治理國家、宗廟事務以及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同時,文章還探討了人們應該如何修身養性、守衛美德的問題,以及君子如何以謙遜退讓為禮儀、以損減為快樂。通過對禮樂與政教的關係的探討,文章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合理調和不同地域風俗,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在文章中,還提到了政治道路缺陷、鄭音的興起以及秦二世對娛樂的過分追求。作者通過這些例子向我們揭示了當政治失去救治困苦的初衷,放棄禮樂的指導,以及濫縱聲色的危害,必將導致社會的衰敗和崩潰。文章告訴我們,在治理國家和個人修養中,都需要注重禮樂的傳承與發揚,才能實現穩定與進步。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深刻的啟示:禮樂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和道德準則,對社會穩定和人們行為規範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要注重發揚傳統的禮樂精神,尊重他人,守衛美德,努力在個人和社會層面實現和諧與進步。

 138、共鳴之音:音樂的力量與社會治理

 高祖途經沛縣時,創作了《三侯之章》,命令孩童們歌唱。高祖去世後,允許沛縣舉行四時的鷙鳥祭典。孝惠、孝文、孝景並未做出太多變動,只是在樂府中常常儲備和學習古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