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又見藏寶圖(第2頁)

 俗語道: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淺絳彩瓷器的衰落確如同曇花一般,從咸豐五年御窯廠畫師程門與次子程榮合作畫的淺絳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壺”開始到民國十四年後,僅僅維持了70餘年。

 工藝上的缺陷是它迅速沒落的主要原因,淺絳彩瓷器由於要表現水墨畫的效果,在色料的調配和繪畫技法上就有它的特點,在彩料中都先要加進鉛粉,然後以之立接在瓷胎上繪畫,描出的墨線和敷設的色彩都淺薄而滯澀。

 因此時間一長色層就會蝕落;由於晚清瓷業生產水平下降,白瓷胎的釉面經常有浪蕩現象,往往會影響繪畫效果;又因為不用蓋上一層雪白,畫面不光滑,容易藏納汙垢,此時它就變得不討人喜歡了。

 到了光緒末年時候,外國進口的洋彩,由於顏色鮮麗,很快吸引了景德鎮的繪瓷藝人,同時也給淺絳彩畫上了句號,尤其是民國之後,許多陶瓷學校、研究所和私人都致力於復燒各種彩釉。

 民國時期著名的珠山八友,很多人在早年都曾畫過淺絳彩,但後期亦都轉用新粉彩了。到民國初年,淺絳彩瓷便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為粉彩所代替,景德鎮也沒有人能畫淺絳彩。但是淺絳彩的技法與創造力並未隨之消失,而是被“珠山八友”為首的彩瓷藝人在其它領域成功地繼承和發展,其流風餘緒至今絕。

 淺絳彩致命的問題,就是低溫燒製,又受到了材料和燒製工藝的限制,彩料與胎釉的結合不夠緊密,非常容易出現脫落的現象,這也是淺絳彩快速突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

 “哥,這玩意能值錢麼?”小軍在旁邊看著入神的陳陽問道。

 值錢?開什麼玩笑,這玩意存世的數量太多了,這麼說吧,在大收藏家眼裡,這玩意都算新玩意,根本就沒有收藏價值;但你要是放到2010年之後,這玩意那可就是稀罕物了。

 2000年之後,這種淺絳彩的瓷

瓶,一隻市場價格也就在幾千塊,要是保存還不錯的瓷板,也就萬把來塊。跟動輒幾萬十幾萬起步的清三代官窯比起來,這東西就是搭頭。陳陽清晰記得,曾經有人在師傅店裡賣過一件康熙年的賞瓶,臨走前師傅白送給人家一件淺絳彩的筆筒。

 1999年的時候,一塊民國 王綺繪淺絳彩鍾馗“福在眼前”瓷板,在嘉德拍賣會上以2.42萬元交給成交,之後的十年中,淺絳彩成為了流拍的最大熱門,當時只要拍賣行報出拍品中有淺絳彩,參加拍賣的人心裡都知道,這物件指定又流拍了。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2011年的時候,突然間淺絳彩開始身價百萬了!

 陳陽搖搖頭,“這物件雖然不值錢,但確實是老物件,而且還是出自名家手筆,先留著吧!”

 “哥,留著放哪?總不能在工地扔著吧!”小軍在旁邊有些為難的問道。

 陳陽抬頭一邊看著,一邊想著,隨後告訴小軍,等抽工夫找車拉到店裡去。

 “這麼大的物件放店裡?”小軍在旁邊看看陳陽,畢竟陳陽那店面有多大,自己心裡是清楚的,“哥,恐怕沒地方擺呀,要是真不值錢,不行就砸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