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 作品

第359章 測試進行中(第2頁)

 看完兩款新車的麋鹿測試,直播間內的網友紛紛留言,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大家別忘了,這個制動距離,是在零下二十度的嚴寒環境測試出來的,如果把這輛車,放在常溫環境測試,制動距離還會進一步縮短,達到標稱值的33米,也不是沒可能。”

 這個時候,一個小時沒有路面的喬瑞達,再次出現在鏡頭之中,

 “好的,現在所有測試車的剎車測試都已經完成,從現在統計出來的結果來看,低溫對剎車系統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的大。從測試結果來看,roadster跑車的制動性能,堪稱優秀。miniev汽車的制動性能就相當一般了,而且測試過程中出現了熱衰減的情況,我們會在後續的量產車型中,進行一定的優化。接下來要進行的測試項目,是麋鹿測試。

 第二次測試,試車員將入樁速度,提高到了80km/小時,在通過第二個彎,往回拉的時候,車身出現了側滑,差點碰到旁邊的樁桶,幸好esp系統及時介入穩定住了車身,將車頭拉了回來,算是勉強通過了測試。

 首先上場測試的,依舊是低配版roadster跑車,它的動力強勁,且配置了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在麋鹿測試中,應該會有一個非常不錯的表現。我們的測試車已經啟動,入樁速度達到了78km/小時,在繞樁過程中,esp車身穩定系統減速效果並不明顯,但是可以有效的控制車身姿態。在入樁速度突破78km/小時的情況下,車身出現了輕微跳起的情況,不過極低的離地間距和重心,依舊保障了車身的穩定性,順利通過了麋鹿測試。

 “從這兩款新車的麋鹿測試成績分析,esp防滑系統的作用非常的明顯,有和沒有差距巨大。當然esp防滑系統的存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汽車在賽道上的表現。”

 又是一個小時過後,三輛miniev汽車的剎車測試全部完成,其中基礎版miniev的表現最好,平均制動距離只有39.5米。頂配版miniev表現最差,平均制動距離,達到了40.7米。提高版miniev在這項測試中,表現中庸,平均制動距離40.2米。其實這三款miniev汽車,使用的剎車卡鉗和輪胎,都是一樣的。三款配置不同的miniev的制動距離,之所以表現出了一米以上的差距,那是因為,三款汽車的重量不同。其中頂配版miniev安裝的電池最大,車身重量最重,剎車距離自然會有所增加。基礎版miniev不但減少了電池,還省掉了一套快速充電系統,汽車重量降低了很多,制動距離最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在測試過程重,miniev汽車在連續多輪剎車之後,制動性能明顯出現了熱衰減現象,最差的一次,制動距離甚至超過了43米以上,這個表現,就有些拉胯了。

 “通常情況下汽車時速100公里每小時的制動距離在38-42米之間,roadster跑車的平均制動距離在35米左右,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成績。”

 “roadster跑車的麋鹿測試成績真不錯,放到燃油車中,也能排在第一梯隊。miniev在麋鹿測試上的表現就太差了,還不到70公里/小時,你確定它不是來搞笑的。”

 在roadster跑車測試完畢之後,三輛miniev測試車,也先後上場,進行測試。值得一提的是,由於miniev動力太差,0-10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太長,在500米的直線跑道上,難以完成制動距離的測試。為了完成測試,喬瑞達和車隊成員,不得不轉戰測試場最外圈的橢圓形跑道,這條跑道全長四公里,南北兩側的直線部分,長度在一公里以上,足以完成miniev的制動測試了。

 實際測試證明,多出來的四輪驅動和四輪轉向,在麋鹿測試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最終,頂配版roadster跑車的麋鹿測試成績是81.5公里/小時。”

 接下來,三款miniev的測試車,也先後上場,進行麋鹿測試。由於這三款miniev,均沒有配置esp車身穩定系統,麋鹿測試表現欠佳,即使成績最好的基礎款,成績也在65公里/小時,最拉胯的頂配版miniev,麋鹿測試成績只有60公里/小時。而且測試過程中miniev的車身晃動特別的明顯,車輪多次離開地面,有兩次差點就翻車了。